冯新忠,今年53岁,是新乡电务段新乡车间老田庵信号工区信号工。32年的铁路生涯中,他干过养路工、信号工,也当过工长,到老田庵车站工作算是“二进宫”了。

如今,他看着陪伴自己多年的车站,熟悉的站台,一草一木都那么不舍,因为,在5月16日,京广与郑焦城际铁路共用的新黄河大桥启用,54岁的黄河铁路大桥“退役”,老田庵站这个百岁“老人”也将卸载“桥头堡”职责,从此在中国铁路版图上“功成身退”、安享晚年了。

阳光下,老田庵站安静悠然,微风轻拂,树木的清香在润泽的空气中飘荡,像她的名字一样仙风道骨。她是京广线上的四等小站,自1905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服役109年。

据冯新忠介绍,老田庵站只有四股道,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肩负守桥之战略重任。她不仅据守京广动脉黄河铁路桥北岸,且有一条铁路线相通于54年前退役的老黄河桥,当地人称此线路为“老桥线”。正因为此,历经中国铁路七次大提速和改革浪潮,许多小站被“淘汰”出局,老田庵站却巍然不动,淡然笑看铁路巨变。

岁月更迭,历史变迁。这个百岁老人经历过战火飞纷,倾听过炮轰枪鸣,目睹过黄河洪水“逞强”,见证着中国铁路的沿革……厚重的历史赋于了她沉稳与沧桑,也将责任“交”给了守护在她身旁的铁路儿女们。

冯新忠在距老田庵站不远的詹店镇出生,因父亲是铁路职工,他的童年生活里从来不缺少铁路元素。那时,他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老田庵车站玩耍,站在铁路旁看火车,当“庞然大物”一次次从身旁经过,一阵阵风吹起了衣服,也给孩童们带来了不少的欢愉。火车从冒白烟“喘”粗气的蒸汽时代,逐渐发展到一路欢歌贴地“飞”行的电力时代、动车时代,伴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冯新忠也渐渐长大,成为了一名守候老田庵站的电务工人。

冯新忠说,1997年他调任老田庵信号工区工长,后来下海经商,几经辗转,他对老田庵站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眷恋。2005年他又回到老田庵,一切都那么熟悉。唯一不同的是,老田庵从原来的交通要塞变成了“角落”。

老田庵站不远处有一条不太宽的马路,是曾经的107国道。冯新忠回忆,当时老田庵站还有客运和货运业务,坐车的、装货的、卖东西的人热闹着老田庵的每个角落。后来,新建的107国道绕过老田庵,火车站也取消了客、货运业务,老田庵成了无人问津的“角落”,除了电务、工务、车务等四十多名铁路职工外,车站旁只剩下三、五户人家,寂寥而清幽。

铁路远行,黄河奔流。近十年的光阴,冯新忠和他的战友们,默默的守候着小站和黄河大桥,守候着他们的信号设备。旭日初升时,他们走上线路细心擦拭每架信号机,任天边的朝霞染红他们的身影;夕阳西落时,他们精准测试每台设备器材数据,让飞奔的铁龙带着安全一路欢悦前行。日夜交替,寒暑交织,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黄河桥上的电务设备安稳地“欣赏”着岁月流经的美丽。

冯新忠的孙女12岁了,常听爷爷说上班的地方风景美丽,还有许多火车,就缠着爷爷带她来看。一次,老冯在休班时领着孙女到工区附近玩。谁知孙女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告状”:“爷爷骗人,那里尽是树和草,连个商店都没有,火车也一闪而过,没一点意思。”家里人都乐了,老冯也哈哈大笑。

冯新忠笑着说:“原以为会在这里守到退休,谁知老田庵站比俺提前退休了。”

工区的小院里,老冯养的一只小黑狗跑来跑去,无忧无虑,老冯说:“原来养了好几只狗呢,老田庵站马上要撤消了,俺们也要走了,所以就提前把狗送人了。这只狗太小了,带在身边算是纪念。”

工作之余,老冯喜欢到站台上走走,看看铁轨,听听鸟鸣,走到老田庵站牌时,老冯总会静静地看一会,任思绪飘扬,记忆翻腾。“以前呆在这里不觉得啥,真到了要走时,还是有些舍不得。”

老冯透露,听说老田庵站撤销后,要建个职工培训基地,为培养新职工奉献余热,续写“退休”新生活。(李静 徐永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