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起,北京站、北京西站实行实名制进站接送制度,开始发放“爱心卡”。需要进站接送老幼病残孕重点旅客和有特殊需求进站接送旅客的人员,需要在指定窗口登记身份信息后持爱心卡接送站。(4月21日 京华时报)

事情起因于3月底北京站、北京西站停售站台票。中国旅客接送站的习惯由来已久,自1910年我国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开始使用首张站台票,至今已经104年。可以说站台票几乎贯穿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取消站台票,让很多旅客感到不适应,重点旅客更深感不便,因此也引发了接站者强行进站的事情。对待站台票的取消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理性看待,况且铁路部门随即实行了实名制进站接送制度,“爱心卡”的使用有效弥补了站台票取消的不便。

爱心卡取代站台票实则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在以往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张小小的站台票是道不尽的思念与不舍,而今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多种通信方式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音、视频聊天;高铁的出现可以让我们日行千里,回家的路不再如昔日那般遥远,牵绊也远非昔日那般强烈。站台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大势所趋。

爱心卡取代站台票更出于安全的考虑。这真的不是在找借口,也许大家对下面的情况都有所耳闻:列车徐徐开动,工作人员高呼“送亲友的旅客请站在黄色安全线以内”,亲友们仍然依依不舍跟车奔跑,俨然不知危险所在,面对站内意外伤害等情况,铁路部门有苦说不出。还有一些旅客买不到车票就持站台票进站乘车,造成列车超员,影响铁路安全。不仅如此,数月前的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让我们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随着铁路建设发展,旅客出行量大,在安全出行前提下,站台票已经不再适应铁路的发展。

爱心卡取代站台票更体现出文明的进步。有评论认为取消站台票铁路纯属“头痛医脚”,但笔者认为并不尽然,被盖上“惰政”的帽子,铁路也确实有点冤。对于一些特等站来说客流巨大,将保持卫生,维持秩序,确保安全等重担都压在铁路的肩上确实不太现实,面对中国人口激增、社会资源匮乏的实际,旅客也同样需要做出一些努力。去过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游客可能知道那里的地铁等交通工具上禁止吃、喝,违者重罚。笔者相信,这些地方的卫生、安全之所以享誉世界,绝不单纯因为那里的环卫人员、安保人员执行的好,更是全社会人们努力与自我约束的结果。

如果铁路服务不能区分主次、与时俱进,就可能花费巨大的精力,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用爱心卡取代站台票可以将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服务于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更加人性化;同样,“爱心卡”作为站台票的另一种延伸,也更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