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深圳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这座年轻的城市在3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却依然在暴雨来袭时严重瘫痪,市内出现200多个内涝区,给市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月15日 央视网)

雨季将至,城市内涝问题又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在过去的日子里“城市内涝”已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伤痛,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中国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城市建成区改造难度巨大以外,现有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也在不断地加剧着城市内涝的问题。城市内植被覆盖率降低,道路“硬化”,使得降水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走,土壤本身失去的蓄水能力。

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许多大城市,都曾出现过“逢雨必涝”、“逢涝必瘫”的尴尬局面。事实上,城市内涝本身,就是各种“城市病”集中发威的结果。

城市内涝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城市管理者也通过各种措施,尽力改善城市排水能力,雨季之前我们满怀希望,但再遇暴雨,内涝依旧,回到现实的角度来说,中国城市现在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确实很落后,而且改建难度也非常大,想要在短时期内弥补几十年的欠账也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即使下水道真的改建的非常完美,也并不说明这个城市不会发生内涝,在极端天气的情况下,没有几个下水道承受得了。

因此,暴雨前的预警和暴雨后的救援工作至关重要。发布预警能够增强全民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救援体系能够将伤亡降到最低。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各部门联动,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网络,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同时完善救援体系。普通市民在这种雨天里注意天气预警信息,遇上极端天气,尽可能的还是不要出门。出门也多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发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