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经济网》上看到一篇关于《鸟儿住进“拆迁房”》的消息,讲的是铁路设备多处山区地带,那里植被茂盛。每年立春,天气转暖,大批到南方越冬的鸟儿陆续飞回来安营扎寨。许多鸟儿在铁路的供电线路杆塔上筑巢,参差不齐的树枝很容易造成短路,中断供电。为此,铁路部门供电往年要花费大量人力和鸟儿打“拉锯战”,拆了搭,搭了拆,就连鸟刺、驱鸟器、涂漆、气味驱鸟等办法都用上了,效果却不理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今年初,铁路相关单位因势引导,在拆除鸟窝的同时,组织职工利用废旧木箱和材料动手制作鸟巢,放置在远离供电线路的地方,同时在鸟巢外部加装一个用矿泉水瓶制成的自动投食器,放入玉米、高粱等粮食,吸引鸟儿前来落户。使小鸟不惧生,逐渐地搬到职工为其搭建的“新屋”,减少了在供电线路上安家对其对铁路造成的危害。
笔者首先为铁路人能够在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同时,不忘维护生态平衡的做法叫好。没到春季搭窝筑巢,繁衍后代是鸟类天性无可非议,但许多时候鸟类将窝巢搭建在铁路上方供电线路上,不仅威胁自身,而且影响铁路设备安全。面对鸟患问题,铁路部门能够积极的想方设法驱鸟,同时还能够考虑到安装人工鸟巢,这种既消除了设备安全隐患,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举措,可谓一举两得,充分说明了铁路部门对于环境保护注重,力求实现双赢!
铁路作为亿万中国人出行主要交通工具,其安全、经济、环保的优点,一直以来备受国人青睐。从过去的蒸汽机车演变至内燃机车再到如今的电力牵引机车,可以看出铁路部门在能源选择上更加注重低碳环保。此外,在铁路建设中,青藏铁路在修建时特别注意对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羊八井至格达温泉自然保护区、林周澎波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的保护,为了建成世界一流的高原环保铁路,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一直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力求维持其原貌,把兴建青藏铁路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如今,多条高速铁路的修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能源的使用实现了“以电代油”,完全实现零排放;以桥带路大量节省土地;新建的高速铁路客运站,普遍采用的都是自然光,白天可以不用电;此外,声屏障技术有效减少了噪音的污染,故此,铁路部门成为交通运输部门中环境保护典范。
让我们为确保铁路部门在铁路建设和确保运输安全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的诸多做法点个“赞”!(作者:笑德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