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爱岗敬业铸就出新时期铁路之魂
铁路沿线最艰苦的地方有很多,但能称得上“六大之最”的当属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的巴山工务车间。那里地处陕川交界、环境恶劣的大巴山腹地,担负着襄渝铁路81公里线路、78座桥梁、58座隧道的养护维修任务。管内山高涧深、桥隧相连、荒凉闭塞,汇聚了襄渝线上隧道最长、桥梁最高、曲线半径最小、线路坡度最大、海拔最高、生活最艰苦的“六大之最”。
一个这么艰苦的地方,能有人静下心来踏实工作已属不易。没想到不仅让曾被国外专家判为“死刑”的隧道,在历经30多年的整治后,从当初运行时速仅15公里,一路飙升到30、45、60、90公里,是原来的6倍,让一条安全 “担心线”变成了“放心线”。还结出了36年无责任行车事故,管内线桥设备养护合格率和优良率始终保持在100%的硕果。
为了铁路的安全畅通,巴山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巴山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来自于这个团队的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最好见证。
1978年这里的铁路开通运营时,在百米之遥的黑水河大桥上,伴随着飞驰列车的轰鸣带来的阵阵震颤,第一代女子油漆工(一群年轻的姑娘们)正咬着牙、流着泪,颤颤巍巍地登上大桥,她们用安全带把自己牢牢地拴在桥上,尽管内心充满了恐惧,但仍对桥梁设施按要求进行着精心的维护;
为了让年轻职工安心工作,班组长管煜用实际行动为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不仅仅把苦累脏险的工作抢在自己身上,还从生活上关心职工,花费时间、贴上金钱,为单身小伙子四处张罗着牵线当红娘,让幸福的一对对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可自己身患绝症的孩子却只能靠着妻子羸弱的后背,虽然跑遍了全国各地求医看病,但无情的病魔最终还是没有放过这可怜的幼小生命。
还记得2009年秋,襄渝二线进入攻坚阶段,卸完20车道砟后,已经是深夜1时,当大家刚回到工区时,又接到了第二列抢卸的命令,一句“共产党员跟我来”,30名党员和群众紧跟罗先林身后重新回到工作场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老人生病托付他人照顾,家中有难忙完工作再说,孩子中考高考也只在心中念叨念叨。为了能按时上岗作业,曹美英狠下心肠把年幼的孩子拴在床上;为了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线路工张同成一干就是30多年。
…………
尽管,巴山人的口中听不到多少豪言壮语,但无声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见证。三十六年的坚守足以证明他们对铁路养护这个岗位发自肺腑的热爱。就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一代巴山铁路人解和平曾感慨地说:“巴山确实苦,但它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铁路职工,才让铁路建设发展产生了不竭的动力,让“安全、方便、温馨”三个出行得以最大的保证。笔者认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不仅是巴山精神的缩影,更是新时期铁路精神的真实写照和永不凋零的铁路之魂。(文/迎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