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是铁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由于道岔结构较为复杂,职工在日常检查养护中稍有遗漏,就会导致病害并造成辙叉重伤,给安全生产造成隐患。但如果去更换一组道岔,需要3万余元费用,这无疑加重了铁路的运营成本。一方面要保证行车安全,另一方面还要兼顾经济效益,这可怎么办呢?

别急,绵阳工务段有妙招:该段积极探索作业质量高、维修成本低的养护维修模式,全力破解这一生产难题。他们以精细打磨和焊补维修相结合的道岔“预防修”模式,对易产生病害的道岔部位实施“微创疗法”,即将叉心顶端断面40毫米及以下部位,产生的肥边及时进行精细打磨,从而防止叉心剥落掉块现象。职工在打磨过程中,加大对辙叉心和翼轨受车轮冲击部位的焊修力度,防止发生叉心剥落掉块和垂直磨耗超标等情况,增强列车通过的平稳度。这项攻关成果不仅延长了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仅在今年1月,为该段节约维修费用近50万元。

铁道所用的物品,价格都普遍很贵,这主要是因为大多铁路物品都具有“唯一性”,生产厂家都是为它“量身定做”,其它场所不能使用,价格自然就很高。价格再高的器材也有破损的一天,如果大家都能像绵阳工务段那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旧利废,就可以做到:既保安全,又讲效益,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