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24日,一年一度的春运正式收官。从1月16日春运开始以来40天内,全国总计超过36亿人次实现了“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

   经历了40天的全国总动员,这场世界性“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终于圆满结束。说道这个“大迁徙”我们必然会想到春节,“春节”一词自古有之,它象征着一种文化的传承。而“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春运”这个说法是在人民日报上,至今整整60年。从1954年开始,大规模、高压力、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春运”,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被频频使用的一个词。每年有关“春运”的数据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社会的变迁、发展的节点和民生的焦点。

   从1981年,人民日报刊发消息:《铁路春运效率高秩序好,两个月运客1.21亿人次》。到1989年,湖北日报敏锐捕捉到了春运人口构成的一个新变化:截至当年2月底,外地涌向广东的农民总数已达150万人以上,广州火车站广场俨然成了“农民的海洋”。再到1994年,“民工流”第一次登上人民日报。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厕所里全挤满人的春运。

   从这一年开始,“春运”这个词仿佛也搭上了时间的列车。纵观铁路历年春运主题的,无一不是铁路改革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是铁路改革发展的方向标。从2007年,为加快旅客周转速度,让更多旅客尽快回家,中国铁路春运首次提前6天启动,为让农民工返程顺利,第一次开通了农民工返程车票预订。到2012年开始,实名制购票、网上购票、电话订票3种新政策全面实施,全国铁路所有列车实现网络售票,春运火车票迎来“网络时代”。

   列车的装备上,从绿皮车发展到现在的动车、高铁,运行速度由当初每小时百公里左右已发展到现在的每小时300公里;购票方式上,从以前拥挤单一的窗口购票已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电话、手机、代售点、自动售票机购票多种售票方式,旅客的售票体验也进入了轻松惬意的“拇指时代”;从在春运信息发布上,传统的车站纸质公告和人工广播,到已发展运用电子显示屏、铁路12306客服和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多媒体联动发布春运资讯,使人们体验到铁路春运资讯发布的及时、快捷和准确。

   从服务理念上,“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到今年春运期间确保广大旅客“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等服务理念和工作目标的提出,都进一步丰富了“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