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精神”的实践与三代铁路人的体现
作者:王鑫亮
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盛光祖对巴山铁路人和“巴山精神”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巴山精神’是新时期铁路精神的具体体现。全路掀起了学习“巴山精神”的热潮,以“吃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为内涵的的巴山精神,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铁路和铁路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精神,以及巴山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奉献铁路的高尚精神。
笔者是家里第三代从事铁路工作的继承者,在学习过“巴山精神”之后,有很多感受和体会。因为父亲从事铁路工作的影响,从小对铁路就有着特别深切的感情,每一次父亲带着我到火车站,看到铁路工人紧张忙碌的身影,穿着铁路制服挺拔的身姿,看到握紧车票等待火车的旅客,还有旅客下车时的笑容洋溢在脸上,那时,对这一份可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工作就有了小小的憧憬。
长大之后,尤其在铁路岗位实习期间,对铁路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原来铁路工人是这么辛苦啊!上班的一天里,从早上点名开始,心头上就挂着两个字——安全,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每一次接发列车,调车时每一节车列的钩挂,每一次进路的编排,都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尤其在夜班时,体能出现疲倦,喝着浓茶,值班员和信号员在空闲时间互相逗逗趣,努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负起一份作为铁路人的责任。内、外勤助理值班员在接发列车和“试风”作业时,有时要走到站台两头的进出站信号机附近,夏天时,不管是白天的烈阳高照,还是夜晚轨道旁的蚊子成群结队,依然要在户外认真地进行“试风”作业,看到师傅几十年如一日的为铁路奉献着,我好像也看到了爷爷和父亲的身影,在一个小小的岗位上,每一个普通的铁路人,都在默默的体现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很多都缺少“吃苦为荣、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养成了什么事情都有父母来担当的习惯,“一点苦都吃不了”是很多长辈对我们这代人的评价。在学习“巴山精神”时,对巴山当地的情况也了解了一些。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地处襄渝铁路中段、大巴山腹地,担负着50公里线桥设备的养护维修任务,管内山高涧深、桥隧相连、荒凉闭塞,集中了襄渝桥梁最高、隧道最长、曲线半径最小、海拔最高、坡度最大、生活条件最差等“六大之最”,其作业难度可想而知。我们的工作环境相较而言就没有这么复杂了,所以我们更要学好业务、踏实工作、保证安全。参加工作时,最简单的接发列车都不会,熬到半夜就撑不住了,但是在站领导和师傅们的指导、督促下,跟着师傅到现场学习业务技能,认真操作行车设备,不但学会了基本的接发列车作业程序和“试风”试验作业,还学会了编制调车计划和编制、上报“十八点报表”等技能,熬夜的“能力”也逐渐练成。平时闲着的时候,翻看学习“《行规》”、“《技规》”等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立足岗位学习“巴山精神”,践行“巴山精神”。
学习了“巴山精神”之后,我很感动,正是有了几代铁路人的不畏艰险、无私奉献,才有中国铁路今天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要把巴山精神讲给大家听,让更多的人了解“巴山精神”,学习“巴山精神”。无论条件多么恶劣,都应该不怕苦不怕累,继承铁路人的优良传统,把青春奉献给铁路。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