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4年起,铁道系统就有了春运的记录,在60年前第一次关于春运的官方通告中,春运时间为春节前后的15天,那时,全国铁路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高峰日90万人次。

王化才1956年第一次参加春运工作时刚刚17岁,那时火车站聚集的乘客多了,就会立即调来一列货运车。“也不管那么多,货车装上人就走。”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春运关键词就是“挤”。刘德全说,最挤的时候硬座车厢的座位底下、行李架上、洗漱间和厕所里都站满了人。从小在铁路边长大的蒋伊心正好和刘德全的女儿、王化才的孙子同龄。这个济南姑娘见到的是时速超过300公里/每小时的动车,冬天车厢里只用穿一件单外套,夏天空调温度低了还要披件衣服。

三个片段,三代人的故事。那是半个多世纪里我们一目目见证的春运:从最初简陋甚至近乎原始的货车凑人,到满满当当超员三四倍蜂巢一样的拥挤,再到今日冬暖夏凉、舒适惬意而又风驰电掣的动车高铁。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一提到春节,就不可避免的念起这些当时艰苦,如今却回味无穷的日子。

时代在向前迈进,年轻一代享受着科技时代的优越舒适,快捷便利。而在笔者看来,老一代人用一辈子的生活对铁路的见证更加珍贵。一年的辛勤劳动之后,初一十五,火车迎来送往的伴着他们走。而一年年的春运,一次次的变革,火车从最开始的绿皮、红皮直到今天的银白色,他们同样目送着火车一代代的前进。就像一对老朋友,相互鉴证,相互同行到今天。这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从穷到富,从苦到甜,汗水根幸福相互酝酿而生的一段或许绝无仅有的记忆。

时下常常流行问一句话: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就在每个铁路人心里、每一个国人心里。它仔仔细细的记录了春运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满心期待,下一个时代,我们的铁路又会怎么样,心头隐隐地兴奋,隐隐地灼热,这是我们的梦,也是中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