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钉钉子”精神?

干事业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用狠劲、恒劲,确保钉紧、钉牢,扎扎实实,久久有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钉钉子”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随随便便钉上就可以了事,而是首先要找准目标—钉得准;其次要全力以赴—钉得深;最后要“踏石留印”—钉得牢。

“钉得准”就是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钉钉子决不能东敲敲、西打打,找错位置,下错钉子。安全工作同样如此,临近年底,与安全相关的各个单位都已经到了冲刺安全年的关键时刻,此时整个“企业巨人”身上的每一个“部件”,都当找准自身职责和定位,知悉自身优势和不足,重新审视自身、深刻反思自我,看看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工作作风是否扎实,风险排查是否到位,切忌问题不清,方向不明,只是迫于形势的压力被动而行,武断决定,看似问题数据一大堆,报告报表成摞报,实际上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反而收效甚微,根本经不起检查、经不起推敲,甚至于造成事倍功半的被动局面。

“钉得深”就是要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在面对安全工作这条充满荆棘与坎坷的大道上,唯有披荆斩棘、破冰前行,才能打造一条直通彼岸的“康庄大道”。因此,就更应该充分发挥“钉钉子”精神的一个“钻”劲,在平整无滑的木板上,想要一锤定音,一步到位那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落锤稳,力道均,一锤一锤的反复敲打,才能确保“入木三分”。同理,对于安全生产上的难题和压力,就更需要具备充足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敢于碰硬钉子、善于打硬仗,将本单位既定的计划措施坚定不移的研究透、执行好,切忌“我一念,你一听,字一签”就算传达了,“总结一写、信息一报”就算执行了,不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之道,不主动去整治问题症结所在,没有常怀安全忧患之心和常思管理忧患之责,所以说,越是到了临近年底的冲刺阶段,越是不能掉以轻心,反而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心力和体力,一点一点的把钉子钉下去,钻到底。

“钉得牢”就是要政贵有恒、狠抓落实。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项安全工作,研究的再透彻、计划的再细致,没有实际行动,不去身体力行,又或是敷衍了事、散漫拖沓,那样再美的蓝图也是“镜中花”,再好的决策也是“水中月”。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然而,实践却不单单是去执行、去落实那么简单的,而是检验一项决定、一项计划可行性的最高标准,当然检验的前提是必须要着手去做、下劲去抓。笔者认为,特别是对于管理阶层,务必要扑下身子、放下身段,真正深入基层的公司(车间),走访调研也好、座谈交流也罢,抽查考核亦可,只有及时掌握基层的工作动态,了解各项工作落实情况,才能适当进行调整、积极进行实践,避免出现执行走过场,行动挂“空挡”的不良现象。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又到年底,正是企业上下拧成一股绳、聚成一股力,全力以赴奋起拼搏的关紧时刻,越是最为紧急的时刻,越是要保持头脑的清醒、意识的紧张和行动的稳定,慌不得、乱不得、更错不得,只有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找准目标,“咬住青山不放松”;攻坚克难,“乘风破浪再续航”;政贵有恒,“脚踏实地抓落实”,这样才能在安全生产这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道上,走的更远、走的更稳。(洛阳供电段 马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