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腾讯网财经栏目爆出“10月我国铁路完成客运量1.64亿人次,同比增加8.76%,环比下滑14.53%;旅客周转量734亿人公里,同比增加4.07%,环比下滑21%;货运方面,10月完成货运量3.51亿吨,同比增长8.07%,完成货运周转量256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62%;固定投资方面,10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4亿元,同比下降17.96%,环比增长12.32%。”的消息后,充分反映出在货运改革近半年来取得突出成绩。

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是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后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标志着铁路企业走向市场的开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良好服务是铁路的本质属性,也是检验铁路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货运改革已经近半年了,从改革开始到现在货运量比过去已经增长了许多,货运改革已经初见成效。铁路部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铁路运输管理和运行机制,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找回流失的“货源”,同时简化办理货运手续,让铁路速度变成铁路效益。铁路还充分发挥高铁这一有利条件,在物流领域占用一席不争之地。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铁路从“实名制”售票,到货运“实货制”运作,可谓是改革在步步推进,力度是逐年加大,使铁路运力这一公共资源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地服务于社会和广大客户。从“实货制”,再到“门到门”运输,便民利民再一次作为铁路改革实践。

铁路部门一直努力全面完善全程服务链条,积极为全社会补足物流短板,进一步担当运输骨干支撑重任,正是为了这一方向而努力,因此在广大群众中铸造了良好的口碑。与此同时,此次铁路改革充分体现了让群众满意和受益的目标和愿景,理所当然会获得全社会和各级政府高度认可和全面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强力推进的货改无疑切合了全社会的呼吁和地方政府通过交通搅活经济加快发展的期待,真的把错误的思路纠正过来。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此次铁路货改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因为铁路货改不仅使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煤炭、钢铁、石油、矿石等重要物资予以了保障,而且还将社会上工业机械、电子电器、日用百货等零散流货(铁路称"白货")零星"白货"就近整合运输,使运输市场更加有序,推动区域"货畅其流"和"货达其所",加快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流转,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现今情势下中国经济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在各行各业都在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如何让中国经济平稳过渡,实现“软着陆”是最为理想化的构想。对于铁路系统而言,透过企业化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了转型升级,在于建设成本以及运营成本的压缩,收益固有资金的长效增长,持之以恒,将扭转铁路只是单纯投入收益欠微的运营模式,也将预示着铁路资金营收能力将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