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中国铁路总公司透露,今年的铁路建设计划作出调整,其中新开工项目由原计划的38个调整为47个,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由4160亿元增至4713亿元。今年将新增9个铁路项目,新增投资553亿元。”(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当从网上看到关于“铁总四季度新增9个项目,年底铁路投资再掀高潮”这条令人欢腾的新闻时,不由想到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到欧洲,人们可以坐“欧洲之星”;到日本,有新干线;来中国,有“和谐号”,而且速度更快、网络更密。高铁让中国铁路扬眉吐气地站在了世界铁路发展前列。
如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上获得与高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外交形象。今天提到高铁,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高铁“驶向”世界正“提速”。最近,中国新一届政府高层在出访东盟期间曾屡次提及加强高铁方面的合作,并频频向外国领导人推销中国高铁,加快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并频频斩获海外大单。从媒体报道的这些发达国家政要的讲话或文章,可以看出中国高铁大力辐射东南亚地区、欧美市场。中国的“高铁”外交像一股旋风刮过,所到之处,让国内舆论振奋,令国际舆论瞩目。
新一波“高铁外交”也再一次肯定了中国高铁成熟的先进技术和完备的运营经验,中国高铁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
对外斩获海外大单,对内投资迎来“井喷”。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今年的铁路建设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由4160亿元增至4713亿元,今年将新增9个铁路项目,新增投资553亿元。就像一位网友所说:在我们国家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高铁率先在满足这些地区工作生活的要求应运而生。但是我们不可能因为某些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而坐等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上来后再发展高铁,那样黄花菜都凉了。此网友的建议不无道理,可谓有识之士也。
高铁等作为低污染、高效率的运输方式,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铁行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契机和良好的投资机遇。由于高铁通车,运力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既有铁路运力得以释放,缓解了长期以来运能与运量的紧张矛盾,更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所以,中国每条高铁的开通几乎成为中国民众最为期待的盛事之一。
大家都了解,在过去20年,我国铁路运营历程复合增长率只有2.5%,到去年底达到9.8万公里,只有美国的38%左右,特别是中西部还有很多地区通不到铁路。经过几年“大干快干”,我国高铁历程位居世界第一,初步建成了高铁运营网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路网密度还处在很低的水平。还有很多地区不能直达,需要转火车或汽车,说明铁路建设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我国铁路尤其是高铁的建设脚步还不能放缓。
大力发展铁路是当前的必然选择。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同时也是保障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铁路建设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铁路仍是重要角色。有关专家表示,随着铁路投融资改革的步伐加快,对社会资本进一步松绑,让其加速进入铁路投资建设领域将成为改革的主要方向。可以看出,国家现在通过调整,中国高铁建设工期、安全等更科学合理,所以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虽然目前中国高铁才处于初步收获期,全面收获期的效益还表现不出来,但高铁只能一段段地修建和运营,一条条地修建和运营,这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可谓任重而道远。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纪嘉伦教授表示:相对于日本人每年乘火车出行70次,我国每年人均乘坐火车不到1次,如果全中国每人每年多坐一次高铁,那所带来的拉动效应才是真的大呢!所以,高铁效应远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高铁效应才刚刚起步,随着配套服务的提升和完善,高铁发挥出的巨大乘数效应还在后面呢!(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