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哈尔滨铁路局获悉,进入9月中旬,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市北部地区气温骤降,加格达奇、漠河、满归等地最低气温全部降至冰点以下。为了给旅客营造一个温暖的乘车环境,自9月15日起,地处路网最北端的哈尔滨铁路局相继在驶往古莲、满洲里、乌伊岭、满归等高寒地区的20趟 “绿皮车”上启动供暖。(人民铁道网 10月21日)

 以前火车都是绿色的,它源自计划经济时期对苏联忠诚的模仿,同时也是一种战时审美遗留,“绿皮车”的称谓由此而来。

 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5万公里的铁路像毛细血管般连通着空间人心。在1980年代的官方语境里,火车代表着希望和力量。这样的形象不时在小学课本、人民币、挂历或政治宣传画里得到强化,最终凝固成工业精神的象征和写照。挥汗如雨的司炉工是劳模的常见形象,伸出半个身子手搭凉棚远眺的火车司机也成为祖国开拓者的化身。

 然而无论从国家还是个人层面,封闭已经成为过去。新型生产方式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他们离开故土,涌进沿海繁荣的工厂,影响深远的“民工潮”由此发轫,每年春天,他们汇集南下,岁末回流,铁路则是其最主要的通行路径。历史上第一个春节民工返乡潮出现并迅速席卷全国,平均每天有70万人站着返乡,曾有记者数过人头,在一辆喘息前行的绿皮车里。明显反映当时的“绿皮车”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列车改革迫在眉睫。陪伴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绿皮车正加速驶向其历史归宿处,同时也幻化成一种记忆和情怀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

 人们对于“绿皮车”的感情是情有独钟的。“绿皮车”也始终在默默地对人们发挥自己的余热。“绿皮车”曾经是中国旅客列车的代名词。这些客车车身通常为绿色底色和黄色色带的涂装,车身绿色底色和黄色色带涂装在颜色深浅搭配有所不同。作为拥有中国铁路“绿皮车”最多的哈尔滨铁路局,将努力把“绿皮车”打造成温暖流动的“旅客之家”。这也能让这位为了广大旅客奔忙了一辈子的龙钟老人更好地发挥他的余热。

“绿皮车”尽管慢,但只要有座位,不是长时间一两天坐,其实很有另外一番收获的。由于它逢站必停,所以乘客上上下下很平常,而且大多乘客就是本地的乡亲,与其聊聊,或者哪怕就安静地当当听众和平静观察,一路下来,当地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就有了点把握,或说有了点体验吧,这其实是观光之外的另一种收获。更重要的其实还是,社会芸芸众生中,上上下下的川流不息当地乘客,尽管大多都是平民百姓,但现实他们的的生活状态才是我们当前国情的真实写照,因为至少80%的中国百姓就是这么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世俗的本真的生活状态。生活的百态,特别是百姓的生活,无论是谁感受了,都会对自己的价值观都会有触动甚至改造。(肖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