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铁路是老师讲解几何时比喻的两道平行线,是亲友依依惜别延伸牵挂的纽带,是记录无数故事和欢声笑语的旅途见证者……
未曾想过,如今我有幸成为了铁路战线的一名新兵,从大学校园迈进乌鲁木齐铁路系统的培训课堂,心潮澎湃,激动而又自豪。犹记得入段伊始,乌鲁木齐工务段党委书记刘安在培训讲话中,铿锵有力地向大家介绍了铁路系统“三不让”的承诺:不让我们铁路职工看不起病,不让我们铁路职工的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任何一个铁路职工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句句温暖心田,可是字字重如千斤。因为培训老师告诉我们,乌工段管辖上千公里线路,常年有近两千名铁路职工驻守在沿线小站,每一名线路工都要不分寒暑春秋,夜以继日、毫不松懈地奋战在线路维护岗位上。遇到突发自然灾害和紧急任务,昼夜抢修已是家常便饭。他们常年隐忍的是抛家离舍的痛苦,付出的是无法想象的艰辛直至生命的代价,而换来的却是列车的正常运行,守护的是万家灯火的平安幸福和社会的安宁祥和。
我从中感到了一名铁路职工的神圣使命,责任重于泰山,压力催人奋进。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要靠我们每一个铁路职工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对铁路事业无私奉献的情怀,把“小我”融入“大我”中,才能真正实现“三不让”的目标。
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堂课,就是九月初抢修驼峰线路道岔工程,我作为援建的哈密工务段宣传通讯员进入施工现场。那一张张烈日下黝黑伴着灰沙的面庞,一个个渗透了汗碱的黄色工装忙碌的背影映入眼帘。当我软缠硬磨地跟着防护员李金海师傅采访时,他才抽出吃饭时间向我讲述了乌铁人的创业史。他说:“在铁路干了30年,安全就是我们的天,是我们铁路人的生命线。”他朴实的话语中最多的词汇就是安全、质量、效率和施工的精确度。
来自哈密工务段参加援建抢修工作的辛建江师傅,长期在基层车间工作,他的儿子接到参军入伍的通知后,就一直盼望父亲能回家见上一面。就在道岔抢修的第二天夜晚,辛师傅再次接到儿子的电话:“爸,从你离开家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天了,明天早上我们从南站出发,你能来看我吗?”而南站距当时的施工现场也不足十公里,可面对儿子的恳求,辛师傅却无言以对,只能在心中默念:“儿子,对不起。”自此,父子相隔天涯。辛师傅抬眼就能望见太阳,却不知要等多久才能再看看儿子一眼。在工务段有多少像辛建江师傅这样铁骨铮铮的汉子,把难以割舍的亲情掩埋心底,撑起的却是乌铁人永不坍塌的精神脊梁。
这一幅幅画面,一件件事例让我的心为之震撼。抢修72小时的三天三夜,重达30余吨,整整61组道岔的更换,凭着一份责任和精神如期胜利竣工。放眼望去,那伸向远方的铁路,正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筑起了一道道四通八达的钢铁长城。人们说,工务段是默默无闻的铺路石,我要说,他们是铁路安全运行的奠基者。
或许,与铁路的不解之缘,是我刚参加工作,铁路就成为了我人生道路的起点,或许这份缘来自我名字中“铖”的金字旁。带着这份遐想,渐渐产生了对铁路的一份情思和热爱。当再次回忆幼年时乘坐火车,透过窗口凝望那一件件工装黄衫时,显得那么亲切而又伟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