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火车票实名制后,“收票族”捡废弃火车票转卖,每张赚15元。该媒体调查发现,这些火车票被非法贩卖后,通过二维码扫描,个人身份信息将泄露无遗。昨天,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火车票二维码已经于2012年加密,旅客的个人信息不会通过二维码被泄露。(10月7日 北京青年报)

废旧火车票可能“泄密”的风波,让大家再一次对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担忧起来。好在铁路部门早已做好加密工作并及时出来澄清,好在主流媒体也及时站出来辟谣,大家悬在半空的心才得以落地。

“泄密”风波过去了,但是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意识不能过去。在当今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始终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保护好个人信息需分“三步走”:

保护个人信息,要从源头上防范。在生活中,需要用到个人信息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办理银行业务、手机卡、填写就业应聘表等等。大家要意识到,但凡是需要填写、输入个人信息的地方都有可能泄露这些信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机构或个人会“出卖”信息,只是不排除一些管理上的疏忽和个人行为。所以,笔者温馨提醒大家,尽量避免填写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保护个人信息,要在使用中谨慎。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比如:银行卡、智能手机、智能IC卡等等。它们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巨大的便利,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是绝对安全可靠的。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个人信息被盗,甚至是财务直接损失的情况发生。比如,在刷信用卡消费时交予服务员代刷;在一些不正规POS机上刷卡。又比如,我们在用智能手机时随意的“蹭网”,连接来历不明的WIFI。这些行为都可能会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因此,我们在使用带有自己个人信息的设备时也要倍加的小心谨慎,不嫌麻烦、不贪图小便宜。

保护个人信息,要做好善后工作。存取钱、乘车票据甚至是缴纳水电费后的收据凭条上,都留着大量的个人信息。火车票上的二维码有加密功能,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机构有这样的责任心,替我们做好了售后防范工作。因此,我们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乱丢弃任何的票证单据,也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去出售票证单据。

如果把个人信息比作是一个产品。我们不仅要在使用前小心,使用时谨慎,更要在使用后做好善后工作。这一次,我们是幸运的,铁路部门为我们的个人信息上了一道保险。但我们不能存在侥幸和无所谓心理,唯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乱填、不乱用、不乱丢,才能真正的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