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体制保障,是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所面临的一大窘境。从当前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来看,削平垄断市场的准入门槛,还不足以激活整个民间资本活力,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人们不禁要问:为何体制改革政策频出但却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民间资本在市场行为中遇冷,除过垄断行业固守地盘的惯性思维作祟外,还在于民资无法突破一系列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以铁路行业为例:早在2004年,政府就向社会资本抛出了橄榄枝,鼓励非公资本进入铁路领域,然而在铁路运营收入分配不透明,投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境况下,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影响。

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解决民资介入铁路这一问题,需要从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投资利益这些最根本、最担心的问题入手,继续出台关联细则,将具体承诺在体制保障中兑现落实,在保证民资获得合理的收益下,让参与的社会资本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监管权、经营权,这一方面,国家应加快铁路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才能为民间资本彻底打消后顾之忧,让其放心大胆地进入铁路投资建设领域,达到开放民资市场的理想预期。

事实上,民资进入铁路建设领域,不仅对铁路快速、健康发展来说有利好作用,还对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动力不足效果显著。此前多个省份官员频频拜会中国铁路总公司,商谈推进铁路建设等各项事宜,并纷纷出台配套政策优先铁路发展,原因在于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动脉,拖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子,而合理利用民间资本加快铁路发展,不失为解当前铁路建设资金吃紧的一剂良药。

民资进入垄断行业多次被提上议案,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开放民间资本市场的决心和信心。而民间资本要想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国家除了从源头上厘清行政与市场的职能关系外,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原有体制机制,配套和完善适用性强、可操作的制度保障和市场准入政策细节,消除开放民资的模糊地带。(冷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