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意见:

铁路投资非常适合民营资本竞争。

1.如果说投资大,那么只要公平合理,股份制公司多大的资金从来不是问题。投资大往往是国企垄断的借口。积沙成塔。

2.回报周期非常长。民营资本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无效消耗。本身就能缩短投资周期。其次,只要投资回报率相对稳定(以正常的经济活动),无论是收益低,还是周期长,都有人愿意投资。

3.技术要求并不高。在当年看来,手机要求高不高?电脑要求高不高?在当年看来,都是很高的技术。但是,实际上呢? 只要开放市场竞争,商人会有办法解决一切。这些所谓的高难问题,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难。

反方意见:

第一,投资额非常大,计数单位是亿,一般的民资很少有这样的资金规模来支撑。铁道部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万亿,已经不是“富可敌国”的程度了,而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

第二,回报周期非常长,前提是如果能实现回报的话。日本新干线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事实上这样的工程带来的效益就工程本身而言很可能是负值,但是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京沪高铁我个人觉得不太会亏,但是其他的高铁项目要盈利恐怕很困难。但是高铁网络带来的人员、物资流通的便利性能够大大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所以如果算全盘总账,高铁建设是值得的。

因此也就只有国家级别才能够获得这种巨型工程的收益,民间企业无法把周边地区经济的获益纳入自身体系。

第三,技术要求高,需要的协同机构部门公司多。不说建设,就运营现在的单条铁路,就我的常识范围内假设,至少要有运营、调度、设备制造和维护三大部门,每个部门的分工都非常细致和专业,民资不太可能一一驾驭。

所以我觉得尽管这是垄断行业开放的一个先例,但是民资要进入其中十分困难,比较现实的选项是作为投资者,而不是全盘自行操刀。但是在现行铁道部政企不分,内部决策和财务状况都十分不透明的状况下,任何理智的投资者都不得不三思。

铁道部公司法人化改制是引进民资的一个必要条件,否则投资者的权益和保护都无从谈起。如果说“资本市场的反应”,我个人认为引起不了太大的波澜。

如果绝大部分垄断行业向民资开放,那我觉得可能确实有救了。比如汽油什么的。

技术的问题,铁路设备供应商是应该允许民资进入竞争,这样就不会有天价洗脸盆了。但是核心技术的话,回到前面的问题,当时铁道部作为唯一谈判对手,砍了不少价但是总转让费还是达到数亿欧元的量级。现实的讲我们不谈未来几十年怎么样,国内有可以和西门子,阿尔斯通这样有对等话语权甚至处于强势地位的吗?

中华之星夭折的确可惜,也许很多人都觉得刘十恶不赦,但是我觉得带来了中国铁路整体水平的一次巨大提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也能处于一个新的平台上,尽管很残酷。目前的技术水准已经处于世界一流了,接下去要做的我认为不再是一味引进,而需要真正的培养本土技术力量。但是民企如果进入设备制造核心地带,要如何和现有的国营技术巨头竞争?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放在实际初始条件中讨论,没有这个复杂的初始条件,在一张白纸上宣扬竞争解决一切问题没有意义。与其让没有经验的民营企业进入这个领域送死,真不如慢慢培养三一重工这样的民营企业逐渐跨界,成为中国的民营技术巨头。但在当前,三一相对世界级的工业巨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交给南车北车也只能是当前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