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满载55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二连浩特铁路口岸鸣笛启程,驶向俄罗斯。这标志着今年中欧班列中通道通行量突破3500列,也是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自2013年通行中欧班列以来,首次年内突破3500列大关,创历史新高。(人民铁道网)。
中欧班列的密集开行,首先带来的是家门口的“世界超市”。如今走进华北地区的超市,法国红酒、德国牛奶、俄罗斯食用油等“班列商品”已成常态。在山西大同,新开通的“大同—谢利亚季诺”专列让当地特色农产品有了直达白俄罗斯的快速通道。这趟“钢铁驼队”拉来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在安徽芜湖,新开辟的"芜湖—莫斯科"线路让奇瑞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们松了口气。令人惊喜的是,班列返程时往往会满载俄罗斯木材,为当地家具厂提供优质原料,这种“去程工业品,回程原材料”的良性循环,正在多个行业复制。
中欧班列网络越织越密,改变的还有普通人的工作方式。在北京琉璃河,新开通的“琉璃河—明斯克”专列让当地跨境电商创业者小赵找到了新赛道。“以前往东欧发货要走海运,客户等得着急,现在走班列,15天就能送到白俄罗斯客户手上,店铺好评率涨了两成。”小赵的办公桌上,不同颜色的物流单据整齐排列,其中红色标签的都是走中欧班列的急单。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有一本民生账。在二连浩特这座边境小城因班列而兴,新建的物流园区吸引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看着74条运行线路如蛛网般延展,连接起10余国家的70多个站点,不禁感慨:古有驼铃悠扬的商队,今有汽笛长鸣的班列。
当德国啤酒遇上重庆火锅,当波兰奶粉走进中原家庭,当义乌小商品摆上明斯克货架,这条新时代的“钢铁丝绸之路”,正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变成百姓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或许某天,当我们拆开网购的乌克兰葵花籽油,给孩子穿上哈萨克斯坦棉制成的衣服,用的正是这趟“钢铁驼队”拉来的幸福。(龚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