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冬日,寒意渐浓。赣鄱大地在冬日的静美中透出别样生机。在这片静谧之中,工地上那抹鲜明的“工地蓝”格外引人注目——整齐码放的轨枕、车间高效运转的设备、穿梭的AVG无人搬运小车,偶尔的几声犬吠,交织出一幅蓬勃的建设图景。

一根根轨枕的渐次浇筑、一座座整体道床的稳步打造,一根根钢轨的有序铺设。来自天南海北的筑路人,将汗水挥洒于这片红色热土,用一丝不苟的严谨和精益求精的执着,建设出一条条安全畅通的道路。他们在此处扎根,在酸甜苦辣中,构筑起通向未来的坦途。

一、“酸”是软肋

筑路人中流传着一句话:搬起砖,才能撑起家,我无法拥抱你;反之,拥抱你,就无法撑起家。每当在施工现场看着那些身着反光背心忙碌的身影,心中总会泛起一阵酸楚。兼顾家庭和工作,对于大多数筑路人来说,大概是一个永远难圆的梦。记得刚离开校园的时候,我也曾对外面的世界满怀憧憬,将离别看得太轻。总以为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讯能消弭距离,让家近在咫尺。直到正式成为一名工程人并有了家庭和孩子后,才明白从项目到家的距离,远非一张车票那么简单。其中的无奈,若非亲身经历,实难体会。

初到项目时,听人说起李工的故事。李工常年奔波于工地,一年到头回家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唯有春节算是小长假。有一年春节,李工风尘仆仆赶回家,期待着一家团聚的温馨。然而,他那刚会说话的儿子望着眼前熟悉的“陌生人”,怯生生地喊着:“叔叔”。那时网络还不发达,视频通话更是奢望。从孩子出生起,李工与他见面的次数,掰手指都能数清。李工愣在原地,当场湿了眼眶,所有的辛酸和愧疚堵在了心头。

李工说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刚参加工作时,在海南的项目的日子。作为一个北方人,他难以适应海南潮热的气候,好几次都想放弃。但每次电话里听到父母殷切的期盼,想到他们的全力全力托举,只为让他这个农村孩子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便咬牙坚持下来。那一年春节,项目工期紧张,他主动留下值守。跟着师父提前筹划物资计划、验收进场的物料、定期盘点库存,分析节超情况并及时汇报……最终他们保障了节点工期的物资供应。当工程顺利推进的那一刻,他觉的,自己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二、“苦”是底色

“今天的混凝土提料单交了吗?”“下周业主指挥部检查的资料清单梳理好了吗?”项目负责人田工一边快步走着,一边询问身边的施工员。走进车间智控中心,又转头嘱咐值班人员:“给大家买些防暑防蚊虫的药品和加班的速食品”。从施工进度、质量控制,到员工的工作生活,项目上的大小事务他都一一放在心上。每月库存盘点、成本分析时,他召集生产部门人员对数据整理、对比和分析,查找原因,监督整改措施的有效落实。深夜,他们边吃泡面边讨论着工艺流程的优化,计划着晚上完成汇报材料。常年奔走于施工现场,他黝黑的皮肤成为他将近10年的职业生涯印记,也无声诉说着他的尽责与担当。

在桥面系生产线中,智能翻转脱模工位因油缸顶升力不足,导致构件在顶升分离时部分棱角出现损伤。为解决这一问题,田工带领多名技术骨干人员投入工位改造。从方案编制、反复试验到最终完成,他们连续奋战,常常熬红双眼,凌晨的电话更是家常便饭。改造成功后,他带领团队整理上报创新课题,持续推进研发与成果转化,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应用成果。

三、“辣”是考验

清晨去项目的路上,总能看到一群小学生,背着方方正正的书包等待校车的到来,那书包里装着他们的未来;而我们,正奔波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项目办公室里,何工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每一个工点的施工方案,他都要仔细编制、审核。“方案关系着施工质量与安全,一点都马虎不得。”他说,每一项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如果能通过优化方案、提升工效为项目节约成本,那种自豪感无以言表1

谈起专业,何工总有说不完的话,那些信手拈来的理论知识涵盖施工调查、现场踏勘、建厂方案比癣构件智能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等。他说,勤学苦练,精进技能。看着一个个重难点工程在他的方案下拔地而起,一条条新线如期开通,他回老家的路越来越短,让他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任何工作都得有人做。”他常感慨,“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聚异乡,是工作,更是缘分。每次和大家加班到深夜,顺利完成验收和迎检种获得绿牌时,我都特别兴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他望着窗外,语气平静而有力,“作为一名普通的筑路者,祖国的铁路网里流淌着我们的心血。将来,我一定要带孩子来坐这趟车,告诉他——看,这条铁路,是爸爸修的1

四、“甜”是归宿

谈起收获,张工总是未语先笑。他身材精干,小小的个子里仿佛蕴藏着无限能量。作为机修班的顶梁柱,刚开始面对智能设备时,他一度感到压力山大。“那会儿可是个大挑战,”他回忆道,半夜两三点被电话叫醒都是常事。”但压力也是动力,他拎着水壶一头扎进车间,向厂家刨根问底,自己查阅资料,从传感器的应用、液压系统的改造、到程序代码的编制写,他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最终,他不仅征服了“钢铁巨兽”,还牵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设备故障问题库及维修方案,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公司开拓新业务铺平了道路。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张工说,无数个夜晚。那些关于项目的记忆总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这些‘老人’可不能掉队。”他爽朗地笑到“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发展的脚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说到动情处,他凝视车间,眼神温和地说:“这些设备就像我的孩子,你得懂它、疼它。听着它们隆隆的运转声,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算是照进了现实。”

有人说:“一入工程深似海,从此红尘是路人。”然而,数年的风雨同行,让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一项项工程的淬炼下,项目部的人们,专业技能日益精进,沟通协调从容练达,更在风雨兼程中,读懂了责任与担当。他们从青涩到独当一面,将梦想浇筑进坚实的桥墩与铁轨。尝遍了酸甜苦辣,但当“八纵八横”的宏伟路网从蓝图变为通达天下的现实,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他们眉宇间抹不去的骄傲与自豪。他们踏过山间的晨雾,拂过草叶的露珠,迎过天边的火红朝阳,也送走过镶着金边的壮丽夕阳。这些都是他们项目生涯中独特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