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10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9.5亿人次,同比增长6.4%,客流总量和单日客流量双双刷新历史记录。亮眼数据背后,既是旅客出行的直观写照,更是中国经济脉搏强劲搏动的生动注脚,折射了高质量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 

      铁路客流攀新高,源于出行需求的旺盛释放。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观念转变,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商务出行等需求持续升温。从京港高铁商合段五年运送旅客逾 1.2 亿人次,到郑阜高铁累计服务超 3200 万人次,日益稠密的铁路网络正持续压缩时空距离 —— 安徽 16 个省辖市全部实现动车通达,豫皖地区与长三角的 “一日生活圈” 加速形成,让跨区域出行从 “可驯 变为 “日常”。如今,跨省游在国内旅游市场占比已达 40%,从红色圣地的研学之旅到民俗古镇的文化探访,铁路的通达性让 “说走就走的旅行” 成为常态,更折射出内需市场的强大韧性。客流的持续增长,不仅反映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彰显了我国内需市场的强大韧性与潜力。 

      铁路客流攀新高,得益于服务供给的精准迭代。铁路部门紧扣市场需求,持续优化服务供给,让出行更具品质感。1至10月,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2049列,同比增长28.1%,“西北环线”“西南民俗线”等特色线路上座率连续3个月超95%,直接带动沿线乡村民宿订单增长150%。从 “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 适老化专列配备医疗功能区与定制餐食,实现银发群体 “慢游云贵” 的心愿,到合肥加开 “歌迷专列” 解决年轻人跨城观演的返程难题;从京津冀全景观光列车的 “天窗观景 + 文化体验” 模式,到 “熊猫专列” 串联川黔渝 20 余处景点的入境游线路,“铁路 + 文旅”“交通 + 消费” 的融合业态不断涌现,既满足了多样化需求,更激活了沿线经济活力。 

      铁路客流攀新高,离不开运力保障的坚实支撑。面对持续增长的客流压力,铁路部门以科学调度织密运输网络,精准调配运力资源。高峰时段加密热门线路车次、优化运行区段,多地实现“朝发夕至”“一日达”,大幅压缩出行时间;强化 “航空 - 高铁 - 地铁” 多式联运,完善换乘设施,让跨区域流通效率显著提升。今年一季度,全国铁路完成投资 1312 亿元,同比增长 5.2%,这份投入形成了 1∶3.5 的关联产业乘数效应,既带动钢材、水泥等基础产业发展,更推动盾构机制造等高端装备产业升级。从春运的 “平安归途” 到暑运的 “清凉出行”,铁路部门用 “安全、有序、温馨” 的服务筑牢了出行保障线。 

      铁路客流攀新高,彰显科技赋能的温度与力量。12306 系统持续升级:团体票电话受理通道开通,线上购票上限调至 19 张,单个账户可添加 30 名乘车人;候补购票、在线选铺等功能不断优化,学生票优惠区间灵活调整,老年人绿色通道持续完善。更深远的变革在于数字化带来的效率革命与绿色转型 —— 全国铁路全面推广电子客票后,每年可节约纸张 3.2 万吨,相当于减少砍伐 70 万棵成年树木,碳减排量堪比 1200 万棵冷杉树的年固碳量。区块链技术实现发票实时上链,AI 算法精准预测客流高峰,刷脸进站、智能问询、行李寄送等服务全覆盖,让科技既有 “速度” 更有 “温度”。 

     铁流滚滚,动能澎湃。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中国铁路以客流增长为缩影,用高效的运输网络串联起人流、物流、资金流,用优质的服务供给激活消费潜力、赋能区域发展。在交通强国建设的征程上,铁路正以更强劲的动力、更优质的服务,持续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张阳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