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基层企业调研工作时,笔者观察到一个亟待关注的现象:部分企业在安全管理领域过度倚重严苛的惩罚性制度,试图通过强制性约束机制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管理模式虽在短期内可能呈现出一定的治理成效,却不可避免地在员工群体中引发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将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持续性与有效性产生深层次的侵蚀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员工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的转变,成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亟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管理学理论中,管理效能的实现存在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人管人”模式,往往陷入管理资源消耗巨大、效率低下的困境;中层次的“制度管人”模式,虽依托标准化条文建立起管理秩序,但易因缺乏弹性而引发执行者的抵触情绪;最高层次的“文化管人”或 “用心管人”模式,则通过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激发个体的内在驱动力。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应当构建“制度约束”与“人文关怀” 相辅相成的治理架构,在严守安全红线的同时,将人本主义理念深度融入管理实践。所谓“迎人心方可赢人心”,这不仅是对管理智慧的考验,更是对管理者战略眼光、专业素养与价值格局的综合检验。
实现人本化安全管理,管理者的自我革新是关键前提。企业管理者应当建立常态化的自我审视机制,从三个维度深化认知:其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清醒认识到管理岗位赋予的是公共责任而非个人特权,企业平台提供的是价值实现空间而非彰显地位的工具;其二,重塑科学的管理观,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主动深入生产一线,通过系统性调研与制度化沟通,精准把握员工在工作实践中的现实需求,将解决员工关切作为提升管理效能的核心着力点;其三,强化持续的能力建设观,在科技快速迭代、产业加速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始终保持对专业能力不足的危机意识,通过系统化学习、实战化演练与总结性复盘,全面提升统筹安全与发展、化解复杂矛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能力,以专业权威赢得员工的职业尊重。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部分管理者存在“角色错位”现象:任职基层岗位时尚能保持务实谦逊的工作作风,晋升管理岗位后却逐渐滋生官僚主义习气,惯于以行政命令代替沟通协商、以等级权威压制合理建议。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管理本质的误读,混淆了岗位权力与个人能力的界限。管理学研究表明,真正的领导力源于下属的心理认同而非外在强制。企业管理者唯有明确自身作为“服务者”与“协调者” 的角色定位,建立平等互信的沟通机制,才能有效消除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心理隔阂,将安全管理从单向度的制度约束转化为全员共同参与的价值追求。
构建具有人文温度的安全管理体系,需要系统性思维与精细化策略的有机结合。在宏观层面,应当强化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完善制度流程、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在微观层面,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关键少数”带头遵守安全规范,形成上行下效的管理生态;同时,建立健全员工参与机制,通过常态化的意见征集、诉求响应与权益保障,切实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将安全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深度融合,通过安全文化培育、典型案例宣传、先进榜样选树等方式,推动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安全生产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
管理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制度建设与文化培育,使被管理者形成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的内在机制。当安全管理制度不再是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成为员工自觉践行的行为规范;当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转变为安全共同体的协作伙伴,企业安全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 “形式合规”到“本质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期望更多企业管理者能够深刻理解“迎人心”的管理哲学,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以人本管理优势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