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五五”规划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正在新的时代坐标中找准方位,其发展路径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国家愿景深度交织,以坚实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协调发展:铁路网络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五五”规划将“区域协调发展”置于关键位置。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6.9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4.5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已建成约80%。这些数字背后是生动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贵南高铁使贵州至南宁通行时间缩短至3小时内,助力西南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加快建设,未来将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在西部地区,和田至若羌铁路的通车,使新疆铁路网进一步完善,塔里木盆地铁路环线形成,有效带动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这些铁路项目不仅是地图上的线段,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血脉,为“十五五”期间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提供着基础性支撑。
绿色发展:铁路担当低碳转型先锋
“十五五”规划明确“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铁路凭借其天然的环保优势,正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能耗仅为公路的1/7,完成相同运输量,铁路的碳排放量远低于其他运输方式。
这种绿色效益正在实践中不断放大:2023年,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9.1亿吨,其中煤炭运输量达23.5亿吨,通过“公转铁”政策,京津冀地区主要港口已基本实现煤炭集港铁路运输。在客运方面,长三角地区今年新开通的沪宁沿江高铁,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万吨。这些实实在在的减排成效,让钢铁动脉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共同富裕:铁路网络传递发展温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铁路展现出多元而温暖的面貌。目前,全国仍常态化开行81对公益性“慢火车”,最低票价仅2元,几十年未变。这些列车穿行在西南山区、东北林尝西北边疆,成为沿线群众的“便民车”“致富车”。
在云南,穿梭在群山间的“小慢车”,每年运送沿线农户的农产品外销,帮助当地群众人均年增收超千元;在东北,公益性火车成为林区群众走出大山的希望之路。与此同时,日益完善的高铁网络也在缩小着城乡差距:郑渝高铁开通后,湖北南漳、保康等原国家级贫困县一步迈入“高铁时代”,当地旅游资源收入实现年均30%以上增长。
创新驱动:智慧铁路引领发展新方向
“十五五”规划强调“科技创新引领发展”。铁路领域的智能化探索正在结出硕果:京张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西安东站采用“北斗+5G”技术构建智能运维体系,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铁路发展形态。预计到“十五五”末期,我国智能高铁技术体系将更加完善,为旅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出行体验。
“十五五”的征程即将开启,铁路的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当钢铁巨龙在广袤的国土上继续延伸,它勾勒的不仅是地理的轨迹,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关于协调、绿色、共享未来的清晰航向。在这条通向远方的轨道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紧密相连、更加绿色宜居、也更加充满机遇与希望的未来中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