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8时30分,540余名武汉东湖技术开发区小学生从武汉东站搭乘C5066次列车,前往宜昌,开启3天2夜的“峡江楚韵行”研学之旅。

研学旅行,早已不是新鲜词汇,但每一次有温度、有深度的研学活动,都能让我们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此次 “峡江楚韵行”以3 天2夜为时间跨度,以宜昌的峡江风光与楚地文化为核心载体,摆脱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学生们得以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感官感受文化。在宜昌,长江三峡的雄奇壮阔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描述,而是亲身站在江边时扑面而来的江风、眼底奔涌的江水;楚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不再是历史书中的知识点,而是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演绎。这种 “沉浸式” 体验,远比课堂上的讲解更能触动心灵,让知识从抽象变得具体,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研学之旅更是成长道路上的宝贵一课。540 余名学生集体出行,背后是组织方对安全、行程、教学的周密安排,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更能培养团队协作、独立生活、沟通交流的能力。从整理行李到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研学任务,从遵守列车秩序到尊重当地文化习俗,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综合素质的锤炼。比起试卷上的分数,这些在实践中习得的能力,更能伴随学生一生,成为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底气。

如今,教育越来越注重 “知行合一”,研学旅行正是连接 “知” 与 “行” 的桥梁。它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壁垒,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当然,研学旅行并非“走马观花”,其价值的实现,需要更多像 “峡江楚韵行” 这样有明确主题、有精心设计、有深度体验的活动,避免流于形式。只有让研学真正“研”有所获、“学”有所得,才能成为助力青少年成长的生动课堂。(赵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