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银川铁路物流中心平罗、同心等多个铁路货场内一派繁忙景象。载着集装箱的汽车陆续驶入货场,满载优质宁夏玉米的集装箱陆续“登上”铁路货物列车,源源不断地被发往全国各地。

铁路货运的精准发力,让 “丰产” 真正转化为 “丰收”。作为全国闻名的黄金玉米产业带,宁夏粮食连年丰收,但曾因运输半径长、方式单一面临 “增产不增收” 的困境。如今铁路部门主动打破壁垒,将服务从 “站内” 延伸到 “田间”,组建专项营销小组深入粮区摸排存量与流向,为企业精准核算物流成本;推行 “一企一策” 定制服务,提前预留空箱、协调短驳运输,把办公桌搬到了粮库门口。这种从 “坐商” 到 “行商” 的转变,让运力配置实现 “精准滴灌”,使宁夏玉米得以高效对接四川、云南等下游市场,切实鼓起了种植户的 “钱袋子”。

运输模式的迭代升级,筑牢了粮食流通的 “安全防线”。粮食运输的损耗与污染,曾是制约农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瓶颈。银川铁路物流中心推广的 “散改集” 模式给出了破题答案,将散装玉米装入 35 吨通用集装箱,凭借良好密封性实现 “门到门” 全程零污染运输,彻底解决了传统散装运输中因天气、倒装造成的损耗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铁路部门为秋粮运输开辟 “绿色通道”,实行优先配空、优先装车、优先挂运的 “三优先” 政策,通过优化列车编组、压缩站停时间,确保粮食 “快装快走”。

粮运畅则农业兴,农业兴则百业稳。银川货场内流动的玉米集装箱,承载的不仅是秋日的丰收果实,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与粮食安全的底气。铁路部门以服务升级破解流通堵点,用模式创新激活产业活力,生动诠释了 “藏粮于运、藏粮于市” 的深刻内涵。(刘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