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日报》关于“钢铁丝路”的报道,生动呈现了中塞两国合作共赢的崭新篇章。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经济动脉,不仅承载着货物与服务的往来,更串联起两大文明古国的发展梦想。从斯梅代雷沃钢厂的重焕生机,到匈塞铁路的稳步推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的兴起,更是一种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
“钢铁丝路”的卓绝之处,在于它以实际行动打破了国际交往中长期存在的零和思维。斯梅代雷沃钢厂曾一度陷入危机,数千家庭生计受困。中国企业的投资并非简单注资,而是带去了技术、管理与市场的系统赋能。短短数年间,钢厂实现扭亏为盈,成为塞尔维亚出口创汇的支柱企业。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让塞尔维亚人民真切感受到共同发展的诚意,也成为“钢铁丝路”最温暖的底色。
中塞合作的持续深化,更源于两国发展战略的高度契合。塞尔维亚亟需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与产业升级,而中国在相关领域具备丰富经验与强大实施能力,二者的结合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以匈塞铁路为例,它将贝尔格莱德至布达佩斯的通行时间从8小时大幅压缩至3小时,不仅极大便利民众出行,更打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脉络,为塞尔维亚打造巴尔干交通枢纽奠定坚实基础!
“钢铁丝路”带来的远不止经济层面的收益。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塞两国并肩抗疫,生动诠释了“兄弟之谊即是永恒”的深情厚谊。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曾深情亲吻五星红旗,表达对中方援助的由衷感谢。这一幕传递的不仅是领袖的真情,更是两个民族在困难时期凝聚的信任,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钢铁丝路”的成功实践,为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了新型国际合作范本。它表明:唯有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各自发展道路,才能携手走向共同繁荣的未来。 展望未来,这条合作纽带有望持续拓展至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中国的先进技术可与塞尔维亚的资源禀赋实现互补,双方可共建“数字走廊”,共促低碳转型,共享创新成果。可以预见,“钢铁丝路”不仅将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新的生动注脚。
这条路,连接的不仅是地理,更是梦想;运输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希望。在这条携手同行的大道上,中塞两国正共同书写着一个关于发展与繁荣的时代故事。这故事,不仅属于两国,更启迪着世界。(陈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