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中老铁路:“钢铁丝路”上的外贸新动能与铁路担当

2025-09-18 21:43:4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张阳 陈静

     近日,中老铁路再传捷报——开通运营三年来,累计运输货物达4830万吨,其中出入境货物超1111万吨,货物品类从初期10余种拓展至3000余种。这条连接中国与中南半岛的“钢铁丝路”,不仅以铁路交通的专业优势打破区域贸易壁垒,更在货运效率、产业联动、跨境协同中展现铁路担当,为外贸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从“陆锁”到“陆联”,铁路基建改写区域贸易格局。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终结了老挝“无铁路”的历史,更以1435毫米标准轨距与中国铁路网无缝衔接,构建起“昆明—万象”10小时直达的跨境运输通道。此前,东南亚热带水果通过公路运输至中国,需耗时7-10天,且损耗率超15%;如今,依托铁路冷链集装箱技术与“澜湄快线”定制班列,泰国榴莲、老挝鲜芒等货物从采摘到抵华仅需3-5天,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这背后,是铁路部门对冷藏箱温度精准控制(±1℃)、跨境调度“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机制的专业支撑,让“深山宝藏”加速走向全球市场,也让中国消费者的“果篮子”更丰富新鲜。

      货运数据攀升的背后,是铁路运输能力的持续升级。为应对外贸货物增量,中老铁路逐步优化运输组织:磨憨铁路口岸增设水果、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启用智能核验系统,将货物通关时间从最初4小时压缩至1.5小时;铁路部门还根据货物流向,开行“点对点”直达班列,将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工业品快速送达老挝、泰国等市场,2024年上半年,此类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量同比增长87%。从“单一货运”到“客货并举”,中老铁路发送旅客已突破5000万人次,磨憨站通过多语种服务、智能验证台等措施,将旅客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52分钟,“铁路+旅游”带动东盟赴西双版纳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5倍,实现“货运促贸易、客运带经济”的双向赋能。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铁路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在普洱站旁,依托中老铁路的咖啡产业园实现“种植—加工—出口”全链条发展,铁路运输单箱成本较公路降低5000元,2024年咖啡出口量同比增长62%;老挝磨丁经济特区内,物流园区、加工工厂因铁路而建,新增就业岗位超2万个,当地木材、矿产等资源通过铁路加工后出口,附加值提升3-5倍。这些变化的核心,是铁路“大运量、低成本、高稳定”的运输优势,让沿线从“过货”向“造货”转型,形成以铁路为核心的“钢轨经济带”。

       展望未来,中老铁路的“辐射力”仍在增强。目前,中老泰三方正推进铁路互联互通,计划通过轨距适配、调度协同,实现中老铁路与泰国铁路网无缝衔接,届时中国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的货物运输时间将再缩短30%。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不仅是一条外贸通道,更以铁路技术标准、运营管理经验,为区域跨境铁路建设提供“中国样本”。

      从钢轨铺设到列车飞驰,从中老两国到区域联动,中老铁路以专业、高效、协同的铁路力量,持续激活外贸新动能。这条“钢铁丝路”的实践证明,铁路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未来必将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书写更多互利共赢的新篇章。(张阳 陈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