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温度保卫战”实则是以科技之智与人文之力化解暑运安全
连日来,全国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严峻考验,钢轨胀轨风险、设备稳定性挑战与旅客出行体验需求交织叠加。铁路部门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将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高温应对体系。
面对钢轨在烈日下的“热胀”风险,精准监测与科学预警是首要防线。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追踪轨温变化,结合历史数据与气象预报建立动态预警模型,能够为一线作业提供精准的处置窗口。例如,对重点区段实施“人工巡检+智能监控”双模式排查,确保道岔、曲线等关键部位无死角覆盖,同时严格执行轨温测量制度,避免高温时段扰动线路基础,从源头降低胀轨隐患。这种“技防+人防”的协同机制,既体现了科技赋能的效率,也彰显了对细节把控的责任。
在旅客服务与应急处置中,“人”的需求始终是出发点。高温天气下,列车空调故障、车厢闷热等问题直接关系旅客舒适度与安全。此前多地发生的列车故障事件中,因空调停运导致车厢温度骤升,甚至出现乘客破窗通风的无奈之举,暴露出设备稳定性与应急方案的不足。对此,铁路部门需强化老旧车辆空调备用电源改造,缩短故障修复时间,同时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矿泉水、防暑药品等及时供应。更重要的是,建立快速响应的旅客疏散机制,当通风需求迫在眉睫时,避免“破窗”成为唯一选择,让应急处置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
职工的身心健康是保障运输安全的基石。高温环境下,线路工、检车员等户外作业人员面临酷暑“烤验”,他们的坚守需要坚实的后勤保障。通过配送藿香正气水、绿豆汤、西瓜等防暑物资,合理调整作业时间,推广弹性轮班制,能够有效缓解高温对职工的影响。正如津潍高铁项目部开展的“夏日送清凉”行动,不仅是对一线工友的关怀,更是凝聚团队力量、确保安全生产的务实举措。只有让职工感受到被重视,才能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筑牢铁路安全的“人墙”。
从长远看,高温应对需从“临时处置”转向“系统治理”。一方面,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铁路规划中融入高温适应性设计,提升设备耐高温性能;另一方面,加强部门联动,与气象、医疗等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前预判极端天气影响,制定多场景应急预案。同时,倾听旅客与职工的反馈,将高温下的服务痛点转化为改进方向,例如在车站增设降温设施、优化退票改签流程等,让每一项举措都贴近实际需求。
铁路作为国家交通大动脉,其安全与服务质量关乎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在高温“大考”中,唯有将技术创新、管理精细与人文关怀贯穿始终,才能既守住钢轨安全的“底线”,又传递服务人民的“温度”。这场战高温的战役,不仅是对铁路系统应急能力的检验,更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让钢铁动脉在酷暑中依然安全畅通,让每一位旅客与职工都能感受到铁路部门的责任与担当。(朱广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正式开通运营09:51
- 突出标准引领:持续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11:20
- 2023第十六届轨道交通与城市国际峰会圆满02:03
- 陕铁职院: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产业升级创09:42
- 广东省“千企兴千村”(粤东)消费帮扶助06:5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