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那时物质匮乏,日子过得紧巴巴,父母都是工薪阶层,靠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整个家庭。可那些紧日子却透着生活的质朴,编织出一幅幅温馨的画卷。
小时候,穿新衣服是过年最大的期盼。一件衣裳常常承载着兄弟姐妹间的情谊,老大穿完老二穿,旧衣服虽然打着补丁,但母亲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缝补得整整齐齐。母亲的针线笸箩里装满了各种颜色的线,每到夜晚,全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给我们讲一些家风的故事,鼓励我们勤奋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母亲则在一旁专注地缝补衣物,她灵巧的双手在布料间来回穿梭,密密麻麻的针脚缝进了母亲无尽的爱。
吃饭更是简单朴素,那时副食品供应紧缺,粮票是生活的“通行证”,更是一家人的温饱期待。餐桌上最多的是粗粮、白菜、萝卜和土豆,偶尔吃一顿鸡蛋,也是极大的奢侈。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里,野菜是餐桌上的主角,母亲变着花样把简单的食材做得香甜可口,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趣事,那些清苦的饭菜变得有滋有味。
上学时,文具也是格外珍贵。一支铅笔用到短得握不住了,才会用一个自制的笔套接着用;作业本正面写完了,还要翻过来写反面。新学期最开心的事是领到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课本,我们用旧年画给书本包上书皮,仿佛捧着最珍贵的宝贝。为了节省电,我常常和小伙伴在夕阳余晖下读书,在简单的学习生活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那个年代,邻里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邻居送去品尝。王姨家送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刘姨家送来一块香甜的点心,大家在分享中增进了感情。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邻居王奶奶知道后,特意熬了一碗小米粥送过来,还叮嘱我要好好养玻这种质朴的情谊,在岁月里生根发芽,成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但记忆中的那些紧日子,却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珍惜”,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谋而合,它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