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无垠的西南大地,那片辽阔而神秘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地域,苗岭恰似一条蜿蜒盘踞的巨龙,以一种雄浑壮阔的姿态横卧于天地之间。山峦连绵起伏,似是大自然用巨手随意勾勒出的波澜画卷,而那山间缭绕的云雾,宛如仙女的丝带,轻盈而缥缈。当晨曦还在云海间悄然酝酿,整个世界仿佛还沉浸在一场甜美的梦境之中,我已早早地在电脑桌前坐定。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卷气息,窗外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序曲。我将双手轻轻放在键盘上,指尖如同灵动的舞者,在键盘上跳起了轻快的踢踏舞。那清脆的嘀嗒声,如山涧中潺潺流淌的溪流,带着一种灵动与欢快;又似林间婉转啼鸣的鸟儿,传递着生机与活力。这声音,已然成为我数十年来最忠实的伴奏,它就像一位不离不弃的老友,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这韵律,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我心中对山区铁路那份炽热的赤诚,一点一点地编织起来,谱写成字里行间悠扬的乐章。每一个字符,都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镶嵌在我为铁路书写的那幅漫长而厚重的历史长卷上。

房间的一角,一个斑驳的书柜静静地倚墙而立。岁月的痕迹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的底层,珍藏着一本本封面泛黄的作品集。由于年代久远,书页已经微微卷曲,画面也变得模糊不清,但其中所记录的扎根坚守的印记却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就在昨天。小站站台上,阳光如同金色的薄纱,温柔地镀亮了我们年轻的笑靥。那时的我们,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着我们去征服。如今,曾经的老伙计们,脸上早已爬满了皱纹,那一道道皱纹里,嵌着洗不净的尘灰,那是岁月的沉淀,更是他们坚守岗位的见证。然而,那双被时光打磨过的眼睛,依然闪烁着火把映照般的光亮,那里不仅盛着往昔的怀念,更燃烧着对铁路事业永不熄灭的热爱。两年前,我正式退休,将四十三载的光阴如同一本珍贵的书籍,小心翼翼地封存进了脑海。当我的指尖轻轻唤醒一行行文字,当年那些鲜活的身影便如潮水般浮现眼前。这书柜,不仅仅是书的归宿,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代代相传的铁路基因,蕴含着责任、使命,还有那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

写作,对于我来说,是职业生命的另一种脉动。书房里,电脑的硬盘中静静地存着数千篇文稿,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六本采用稿件剪贴本。它们就像一部部无声的历史,记录着钢轨与道钉之间那细微而又深沉的低语。每一次敲击键盘,仿佛都能听见它们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收藏着小站人的喜怒哀乐,日日夜夜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沮丧。当文字化作铅字印出,就像看见自己精心检修过的轨道正托起飞驰的列车。那种满足感,如同久旱的土地迎来了甘霖,胜过任何表彰。它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认可,更是对我毕生付出的无声致敬。

最近,我怀着对第二故乡深深的眷恋,写下了一封献给它的“情书”——《凯铁工人抒情怀》。在这首歌词里,“沐雨栉风”的坚守,“铁味芬芳”的浪漫,皆是我青春的注脚。每一个词语,都饱含着我对这片土地和铁路事业的深情。我尤其喜爱第三段“日月可鉴赤诚之心”的意象,它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将隧道里度过的除夕长夜,抢险时磨破的手套等场景一一展现在眼前。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瞬间,都化作了星辰大海,点亮了苗岭侗乡的钢铁动脉。那时,喧闹的鞭炮声与家人的欢笑声在远方响起,而我们却只能在黑暗中与冰冷的铁轨为伴;抢险的双手与时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速,磨损的手套铭刻着我们的艰辛与付出。

退休后,我开始整理旧物。在一个落满灰尘的抽屉里,我翻出了1989年的工作笔记。当我轻轻翻开它,一股淡淡的纸香扑面而来,墨迹依然鲜艳如初。笔记上写着:“扎根坚守的岁月总带着自豪。飞扬的激情燃烧了岁月。十年磨砺,我已能笃定地说:我爱这份职业!是热爱,激发我倾尽所能;是热爱,让日复一日的重复催生创新;是热爱,让生活洋溢着满足与成就1这鲜活的记忆,比任何奖状都更加珍贵。在忙碌的日常里,我才深知这份爱的炽烈,才真切体会到工作所带来的巨大精神满足。所谓匠心,不正是把每件平凡小事,都做到有“心跳的温度”吗?

此刻,我静静地坐在书房里,目光穿过窗棂,投向远方绵延的铁道线。铁轨如巨龙般盘踞于崇山峻岭之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倏然间,我彻悟到:我们曾保驾护航的,何止是冰冷的钢轨?分明是在为奔腾的时代校准前行的方向。那些与压机、道尺相伴的岁月,早已将“坚守”二字,锻打为我生命的筋骨。未来纵然我已离岗,但钢轨上镌刻的岁月,永远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凝望列车掠过苗岭的轮廓,那轰鸣的脉动,正是我们永不消逝的回响,它将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