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热浪滚滚,高滩镇养殖散户刘大叔挎着竹筐土鸡蛋和乌鸡,辗转乘坐大巴来到高滩火车站,只为搭乘那趟 “小慢车” 去市里。“咱镇子卖不出好价,交通不便,只能坐‘慢火车’了。” 刘大叔无奈说道。
而在大山的那头,6065 次列车穿山越岭而来。这趟自 1975 年 11 月开行的列车,已走过 50 个年头,276 公里的线路连接着秦巴山区,15 个固定乘降站让川陕人民紧密相连,它是沿线村民眼中的 “铁公交”,更是一条便民、扶贫的 “钢铁幸福路”。
列车司机室里,值乘司机宋怀军端坐着,左手紧握闸把,右手调节操纵手柄,目光专注。这位身材高大的汉子,1997 年从云南边境线退伍回到安康,次年便接过闸把,在驾驶室一待就是 27 年。
说起加入客车队伍的缘由,宋师傅幽默地讲起老韶山车噪音大,师傅因他嗓门大带他跑车聊天的往事。中间虽经历过客车运用调整到货车队伍,但因他行车经验丰富、业务技能娴熟,在春运 “选优培优” 时,又被推荐回客车队伍。
宋师傅深知这趟往返车次对沿线农民意义重大,它是集团公司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的前沿举措,很多村民靠着它进城。为了让列车运行更平稳,宋师傅下足了功夫,那本旧业务笔记本上,记满了韶山车故障处理方法和新型和谐 3 型机车操纵细节。像应对劈相机故障的操作办法,还有列车过变坡点时小电流持续牵引、分相后平滑给手柄、下坡先给小电流压缩车钩等操纵细节,都是他的 “行稳致远” 宝典,也是带徒授业的 “传家宝”。
12 时 17 分,6065 次列车稳稳停在高滩三道,刘大叔攥着 8.5 元的车票上车了,1 小时 15 分后,他将带着土特产翻越大巴山抵达万源市火车站。而宋师傅会继续驾驶这仅有 6 节车厢的小慢车穿梭于川陕之间,傍晚返程的 6066 次列车又将载着收获满满的村民返回沿途小站,站台人来人往间,那不让一人掉队的温暖,在襄渝线上持续蔓延着,宋师傅和这趟 “小慢车” 也继续书写着温暖与坚守的故事。(姚支林、李景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