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蒸汽在湘黔段铁轨上腾起,时光的列车已呼啸驶过半个世纪。从蒸汽机车的浓烟滚滚到电力机车的风驰电掣,50年光阴里,我既是沪昆线蜕变的见证者,更是用青春为其铺就前进轨道的筑梦人。
1975年的春风里,父亲带着全家从四川斑竹园小站迁往贵州。记忆中的蒸汽机车像位哮喘的老人,拖着十余节车厢在蜀道上艰难攀爬。"咣当——咣当——",这金属的喘息声伴着我们熬过了一天一夜的颠簸。当转乘的慢车驶向翁塘小站时,肿胀的双脚让我哭着央求步行。"傻孩子,这山路要走一个月呢。"父亲揉着我发烫的脚踝,而窗外连绵的群山,正默默丈量着那个时代的艰辛。
工作后,沪昆线成了我生命的经纬。每周日的慢火车与周五的归家班次,像两枚精准的时针,划出我人生的圆周。铁轨是大地缝制的拉链,列车是穿梭的银梭,将工作与家庭织成绵长的锦缎。妻儿期盼的目光是看不见的轨道,总能在周末准时将我引回温暖的站台。
如今,七次提速让沪昆线蜕变成闪电。那天与工友畅想"和谐号"驶入苗岭时,邻座老者忽然插话:"你们这些后生啊..."他沟壑纵横的脸上漾着笑意,即兴唱起的古老歌谣里,藏着没有铁路的岁月:"镇远下来五里牌..."八个短句,道尽祖辈用草鞋丈量百里的辛酸。
夜深人静时,老者的歌声仍在耳畔萦绕。窗外,一列动车划破夜色,汽笛声里,我听见五十年的光阴正呼啸而过——那是蒸汽机车的喘息,是内燃机车的轰鸣,更是新时代列车高亢的宣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