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日,国铁集团明确乘坐火车暂不需检查充电宝3C标识的规定,与民航相关管理要求形成对比,这一差异化政策背后,体现的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基于不同业态特性的精细化安全管理思路,也引发了关于安全与便利如何实现最优平衡的深入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铁路作为大众化出行的重要载体,其安全管理体系始终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核心,同时兼顾运输效率与群众出行便利。根据2022年实施的《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铁路对充电宝的管理以额定能量≤100Wh(约2.7万mAh)、标识清晰为核心标准,未将3C认证纳入强制查验范围。这一规定并非对安全的轻视,而是基于铁路运输特点的科学考量——铁路列车运行于地面,车厢空间相对开放,配备了完善的消防设施和应急处置机制,具备快速响应突发事件的条件;而航空运输处于高空密闭环境,事故处置难度大、风险传导快,因此采用更为严格的管理标准。两种模式虽各有侧重,但守护旅客安全的核心目标高度一致。
3C认证作为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门槛。市场监管部门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充电宝安全事故中,超七成涉及未通过3C认证的非标产品,这些产品在电路设计、电芯质量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极易引发短路、自燃等风险。虽然铁路暂不强制查验,但这绝非对非标产品的“默许”。事实上,生产、销售未经3C认证的充电宝本身已违反《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始终保持严打态势。对于旅客而言,选择通过3C认证的正规产品,既是对自身安全的负责,也是维护公共安全的应有之义。
实现安全与便利的动态平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铁路部门可进一步强化安全宣教,利用站车广播、智能屏显、官方平台等渠道,普及充电宝安全使用知识,引导旅客主动规避风险产品;安检环节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标识模糊、外观破损的充电宝加强提示性检查。市场监管部门需深化源头治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伪劣充电宝行为,形成“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监管闭环。更重要的是,广大旅客应增强安全意识,摒弃“侥幸心理”,将3C认证作为选购充电宝的基本标准,共同筑牢铁路出行的安全防线。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只有“与时俱进”的智慧。国铁集团的现行规定,是基于铁路运输实际的阶段性安排,随着技术发展和安全形势变化,相关管理措施也应动态优化。无论是铁路还是民航,各项安全规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群众出行更安心、更舒心。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管理部门保持精细化治理的定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配合,共同推动交通运输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安全感与获得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