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铁路专业应用机器人高层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一系列人工智能应用成果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铁路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从智能巡检机器人到无人机巡检系统,从数字孪生建造到铁路大模型,这嘲智慧革命”不仅重塑了铁路生产作业的底层逻辑,更彰显了中国铁路在全球交通领域的技术领导力。
铁路点多线长、环境复杂,传统作业模式长期面临高风险、高强度的挑战。如今,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正破解这一难题。例如,广州动车段研发的动车组智能巡检机器人,通过高清摄像手臂与AI图像识别技术,可精准捕捉车底关键部件缺陷,使检修效率提升33%;成都供电段无人机巡检系统则实现对绝缘子、腕臂等部件的智能化检测,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5至8倍。更令人瞩目的是,铁道战备舟桥处研发的水下检测机器人,可在急流深水中替代潜水员作业,识别准确率达90%,检测效率提升3倍。这些“钢铁伙伴”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更将工人从高危场景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机器精准执行+云端智能决策+人机高效协同”的新范式。
铁路工程建设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以无砟轨道板制造工厂为例,智能化生产线通过模板自动清理、3D扫描检测等工艺,将制造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生产车间面积减少30%,人工作业量减少60%。智能梁场则通过自动化钢筋配送中心与数字建造平台,实现箱梁预制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人工作业量减少30%。这些变革背后,是数字孪生与装配式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搭建数据“底座”,施工过程实现了从设计到运维的全周期精准管控,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降低了综合成本。正如国铁集团科信部负责人所言:“人工智能技术为铁路建设装上了‘智慧大脑’。”
铁路专业多、技术复杂,传统培训模式难以满足海量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国铁集团发布的铁路人工智能大模型,以自然语言、计算机视觉、语音、多模态四大核心能力,打破了这一瓶颈。该模型可提供铁路专业知识问答、目标检测、行为识别等服务,甚至支持多语种语音合成,应用于车站导航、智能客服等场景。更关键的是,其多模态交互能力可融合多维度数据,为铁路各专业提供全场景支持。例如,在应急演练中,VR技术可构建沉浸式实训环境,让学员“身临其境”应对复杂突发状况。这种“智慧培训”模式,不仅提升了员工技能水平,更推动了铁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升级。
中国铁路的科技创新绝非“闭门造车”。从CR450动车组时速400公里的技术突破,到中欧班列智能物流系统的亚欧大陆协同,再到主导制定122项复兴号动车组技术标准,中国铁路正以开放姿态引领全球。例如,重庆轨道交通与360数字安全集团、海光信息集团的合作,聚焦可信数据空间、信创大模型等前沿领域,为全球单轨交通产业提供“重庆方案”。这种“硬联通”与“软实力”的结合,不仅提升了中国铁路的国际竞争力,更将中国智慧融入全球交通治理体系。
铁路的“智”变,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耦合,更是“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实践。从钢轨的智能延伸,到标准的全球回响,中国铁路正以智慧为笔,绘就交通强国的壮丽画卷。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赋能,这条“智慧轨道”必将通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黄斌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