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7日,世界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累计安全运送旅客突破10亿人次。这条纵贯东北三盛穿越零下40℃严寒与30℃酷暑的“钢铁动脉”,以十年如一日的稳定运行,不仅刷新了全球高寒高铁的运营纪录,更以科技创新与民生服务的双重突破,书写了中国铁路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传奇篇章。
哈大高铁沿线冬夏温差超70℃,路基冻胀、钢轨热胀冷缩、动车组低温适应性等难题,曾被国际铁路界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中国铁路人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攻克了高寒高铁的“三大核心技术”:通过“路基冻胀主动防控系统”实现毫米级精准监测,破解冻土路基稳定性难题;研发动车组融冰除雪装置、智能检修机器人等设备,保障列车在极寒条件下平稳运行;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实现道岔加热融雪、间隔行车等分级处置措施。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世界高寒高铁的空白,更让中国标准成为全球高寒铁路建设的“教科书”。
10亿人次的运送量背后,是哈大高铁对“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诠释。从电子客票“一证通行”到手机订餐“送餐到座”,从在线选座到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投入使用,科技赋能让出行更便捷;从沈阳北站“009爱心服务室”到大连站“刘晓云工作室”,从“研学专列”到“赶海专列”,差异化服务让旅途更温暖。更值得关注的是,哈大高铁激活了东北“周末游”“短途游”市场,沈阳故宫、大连星海湾、长白山天池等景点因高铁串联而“串珠成链”,沿线2小时经济圈的形成,让“双城生活”成为现实,区域经济活力因此迸发。
哈大高铁的开通,不仅改变了东北人的出行方式,更重塑了区域经济版图。依托高铁网络,哈尔滨的重化工业、长春的汽车产业、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大连的港口经济实现高效联动,“北粮南运”“铁海联运”通道能力大幅提升。数据显示,哈大高铁沿线GDP占东北三省总量的60%以上,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让人才、资金、技术加速流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新动能。正如国铁沈阳局负责人所言:“哈大高铁是东北振兴的‘加速器’,更是中国高铁技术实力的‘展示窗’。”
从高寒禁区到10亿人次的跨越,哈大高铁的十年历程,是中国铁路自主创新的缩影,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沈白高铁等新线路的接入,哈大高铁将进一步融入全国高铁网,以更智能的技术、更优质的服务、更强大的经济辐射力,续写中国铁路的辉煌篇章。这条“钢铁巨龙”,正以高寒之上的稳健步伐,奔向更加辽阔的未来。(黄斌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