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中新网报道了拉林铁路列车长谭珍与团队在“世界海拔最高电气化铁路”上的坚守故事。自2021年拉林线开通以来,这条“团结路”累计托起365条藏族旅客赠送的“扎西德勒”哈达,成为雪域高原上的温情注脚。
从“语言鸿沟”到“心路相通”。面对藏族乘客的语言障碍,谭珍自学藏语,推出藏汉双语广播,并创设“小翻译”“小导游”服务。例如,2024年一位七旬藏族老阿妈因语言不通紧攥车票彷徨时,乘务员全程藏语陪护并协助就医,最终收获绣有“扎西德勒”的哈达。这类“微服务”让铁路成为跨越文化隔阂的桥梁。
从“高原险阻”到“服务突围”。拉林铁路运营团队以“天路格桑花”品牌为依托,创新“五四”工作法:特色服务、静音车厢、高原急救等精准匹配需求。例如,针对隧道耳鸣症状,乘务员带领旅客做“耳鸣操”;针对高反旅客,车厢配备氧气设备和急救药品,实现“需求未到,服务先行”。
从“钢铁轨道”到“民生纽带”。拉林铁路不仅缩短了藏东南地区的时空距离,更成为经济与文化的“输血线”。数据显示,线路开通后,林芝等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30%,藏族农牧民通过铁路运输特色产品增收显著。这条铁路用“365个扎西德勒”丈量出民族团结的深度。
高原天路的“冷”与“暖”。尽管高海拔、极端气候对运营构成挑战(如设备维护难度倍增、乘客健康风险),但铁路部门以“格桑花”般的韧性破题——通过技术保障、人文服务双线并进,将“天路”转化为“暖途”。正如老阿妈的哈达所喻示: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情感联结的“社会基础设施”。
拉林铁路的故事,恰似高原上的格桑花:在严酷环境中绽放,用细微服务传递温度。当“扎西德勒”从祝福变为信任的符号,这条天路已超越交通功能,成为观察中国边疆发展与民族共融的一扇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