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组500米长钢轨在乌海黄河特大桥稳稳落位,包银高铁内蒙古段铺轨工程画上圆满句号。这一节点不仅标志着国家“八纵八横”京兰通道建设迈出关键一步,更如同打通区域协同发展的“任督二脉”,为西北大地勾勒出一幅“高铁赋能、万业奔腾”的新图景。
包银高铁内蒙古段402公里线路、800铺轨公里任务,背后是“工期紧、精度高、风险大”的重重挑战:冬季施工的严寒考验、邻近营业线作业的安全压力、220万立方米道砟铺设的庞大体量……但建设者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破局——2700余人昼夜奋战、200余台设备轰鸣运转,特别是自主研发的BLCP500和CPG500型铺轨机投入使用,让智能化铺轨精度达到“毫米级”,用技术创新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生动诠释了中国高铁建设的系统集成能力与硬核实力。
作为连接西北与东北、华北的交通“大动脉”,包银高铁的价值远超“缩短时空距离”:待全线通车后,包头至银川行程从6小时压缩至2小时,不仅让沿线百姓实现“朝饮奶茶、午品凉皮”的便捷通勤,更将串联起黄河流域城市群,推动呼包鄂榆、银川等经济圈要素加速流动——物流因高铁而“快”,产业因高铁而“聚”,人才因高铁而“活”,曾经的“地缘屏障”将化作“发展通途”,为西北内陆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打开新通道,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提供强力支撑。
包银高铁建设中,参建单位严守安全质量关,落实冬季施工专项方案,用“精心铺轨”换“安心乘车”;通车后,它更将成为“进京最快通道”,让西北百姓的“首都梦”“远方梦”触手可及。这不仅是路网密度的提升,更是“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实践——每一根钢轨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段旅程都见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温度。
随着包银高铁向全线开通冲刺,西北大地的“高铁网络”正越织越密,“发展引擎”正越转越劲。站在新起点上,让我们以“铺轨精神”为笔,在广袤西部续写“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时代华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