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2025 年“五一”假期铁路客流以 1.12 亿人次的规模刷

新历史纪录,当单日 2311.9 万人次的出行洪峰在 5 月 1 日席

卷全国铁路网,这组数据不仅勾勒出“流动中国”的蓬勃生机,

更折射出交通基础设施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战略价值。从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的“贴地飞行”到凌晨加开的夜间高铁,从

智能调度系统的“毫秒级响应”到重点旅客的“无忧通道”,这

场亿级客流大考中,中国铁路以科技为笔、以民生为墨,书

写出交通强国的时代答卷。

面对日均超 1400 万人次的客流洪峰,铁路部门以“极限

运力”打破传统运输瓶颈。4 月 29 日至 5 月 5 日,全国铁路

日均开行旅客列车超 1.2 万列,同比增幅达 15%;新投用的

19 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京广、沪昆等干线“首秀”,单列载

客量突破 1200 人;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

加开的 1896 列夜间高铁化身“移动驿站”,让“夕发朝至”成为

跨省旅游新常态。更值得关注的是,动车组重联、普速列车

加挂等“运力组合拳”,使热门方向运能提升 40%以上——这

种“饱和式供给”既保障了跨区域长距离运输,又激活了县域

经济的“毛细血管”,让更多中小城市融入全国高铁网。

在亿级客流的背后,是铁路运输对消费市场的“乘数效

应”。以 5 月 1 日为例,全国铁路发送的 2311.9 万人次旅客

中,1567.1 万人次选择动车组出行,同比增长 16.1%,直接

拉动高铁餐饮、站内商业等“站城经济”收入超 8 亿元;在桂

林、北海等热门旅游城市,铁路部门与文旅部门联合推出的

“凭车票享景区折扣”政策,覆盖全国 280 余个 4A 级以上景区,

带动沿线旅游综合消费增长 23%;中欧班列(西安)国际港

站同步开行的“五一购物专列”,将欧洲红酒、日韩美妆等跨

境商品通过“高铁+中欧班列”联运模式直送消费者,单日订单

量突破 12 万单。这种“客流+物流”的双向赋能,正将铁路从

运输通道升级为经济循环的“加速器”。

当亿级客流考验着运输系统的极限,铁路部门以“绣花功

夫”编织起覆盖全流程的民生服务网。针对老年旅客推出的

“银发服务包”——从购票窗口的“爱心窗口”到车厢内的“防滑

扶手”,从候车室的“无障碍卫生间”到餐车的“低糖套餐”,让

“数字鸿沟”不再是出行障碍;在广州南站、上海虹桥站等枢

纽,增设的“急客通道”“智能寄存柜”等设施,让“赶车焦虑”

转化为“从容出行”;针对学生、务工人员等群体,铁路 12306

平台推出的“预约候补购票”功能,使热门方向车票兑现率提

升至 85%。更令人动容的是,5 月 1 日当天,全国铁路为重

点旅客提供轮椅、担架等辅助器具超 2.3 万次,用“一厘米的

细节”诠释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蔡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