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4月6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00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1214列。铁路部门多措并举应对清明假期返程客流高峰。(4月6日新华网)
清明假期落幕,铁路迎来2025年首个返程客流高峰,单日发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在这嘲大考”中,铁路部门以“精准调度+温情服务”交上高分答卷,让归程不仅是地理上的抵达,更是心灵上的温暖抵达。
运力调配有“精度”,需求响应见真章。 面对潮汐式客流,铁路部门启动“一日一图”动态调整,全国加开临客1214列,重联动车组202对,更针对祭祖专线、热门景区加开“点对点”列车,让千万旅客“票不难买、座不难寻”。这种像“量体裁衣”般的运力投放,既避免了资源浪费,更用数据智能实现了“人、票、车”的精准匹配,让“说走就走”的返程多了份从容底气。
科技赋能有“速度”,智慧服务更贴心。 12306系统以毫秒级运算处理超300万候补订单,智能算法让退票“秒级复用”,候补兑现率达60%,让“捡漏”不再靠运气;广州南站的智能导航机器人、济郑高铁的无人机巡检,这些“黑科技”化身“隐形守护者”,让通行效率提升的同时,更把安全网织得更密。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转化为旅客手中的一张票、脚下的一段路、心中的一份安。
人文关怀有“温度”,细节之处见初心。 北京西站的“暖心候车区”、赣州西站的“银发专道”、12306的“一键转人工”,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精准触达老年旅客、带娃家庭等群体的痛点。当60岁以上老人自动匹配下铺,当哺乳室、无障碍通道成为标配,铁路服务不再是流程化的“规定动作”,而是充满人情味的“自选动作”——让每个旅客都能被看见、被尊重,正是服务的最高境界。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铁路部门在返程高峰中的实践,折射出对“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深刻理解。当2000万人次的归途被妥帖安放,当科技与温情交织成出行底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交通大动脉的高效运转,更是一个行业对民生需求的温柔回应。这样的服务升级,值得点赞,更值得期待——期待每一次出发与抵达,都能成为温暖的双向奔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