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铁路职工,春运的繁忙对我而言早已是刻入骨髓的记忆。但今年不同——我的孩子,一名高二学生,穿上了志愿者红马甲,站在我曾无数次穿梭的候车大厅里。这两天,我以父亲与铁路人的双重身份,目睹了孩子的蜕变,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与责任。
2025年寒假,高中孩子的社会实践是一门必修课,我半开玩笑的询问女儿是否可以到车站参加志愿者服务,女儿爽快的答应了。起初,我以为她只是为了“社会实践证明”应付了事,甚至暗自苦笑,这孩子的脾气,能受得了旅客的抱怨吗?直到培训那天,看见她认真记笔记的模样,车站同事讲解“突发状况处理流程”时,她突然举手提问“如果发现旅客低血糖晕倒,除了联系值班员,志愿者能先递糖或温水吗?”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总嫌我“絮叨”的少年,正在用她自己的方式理解我的世界。
服务首日,我站在二楼候车厅“偷窥”,隔着玻璃看见她弯腰帮一位佝偻着背的老爷爷操作手机购票,手臂悬在半空,既不敢触碰老人又怕他看不清屏幕——那笨拙又小心翼翼的姿态,像极了二十年前我刚上班时的模样。午休时,她兴奋地给我看微信步数:“爸,我半天走了一万八千步!你以前说的‘春运铁人’就是这样吧?”我喉咙突然发紧。这些年,她总埋怨我缺席家长会,却从未想过,她今日走过的每一级台阶、应答的每一次询问都是我们铁路人日复一日的生活。
最触动我的是第二天中午的突发事件。车站同事告诉我,一名旅客因错过列车在服务台大声争执,我的女儿看见后,递上纸巾,轻声说:“阿姨,我爸爸也是铁路职工,他说今天加开了好多临客,我帮您查最近的中转方案好吗?”那一刻,这个曾因我临时加班摔门而去的孩子,正在用最温柔的方式,向陌生人解释着铁路人的不易。
服务结束那晚,孩子瘫在沙发上揉着膝盖,突然问我:“爸,你每天要走多少步?我今天发现维持队伍时比体育课喊口号累多了”我们头一次没有因“成绩”“手机”争吵,而是聊起旅客的方言差异、轮椅坡道的设计改进,甚至探讨如何优化春运分流方案。
作为父亲,我愧疚于过去将家庭责任推给“工作忙”,却也因此感激这次志愿服务——它让孩子读懂了我制服上的汗渍,也让我发现,铁轨连接的不只是远方,还有两代人的理解与传承。(李万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