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岢岚站,一趟满载乙二醇的列车驶出,经京唐港换乘货轮直达南通港。
这看似普通的运输任务,却因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的创新,成为物流领域的
破冰之旅,为传统物流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曙光。
传统多式联运的痛点在于“最后一公里”的制度衔接。货主需分别对接铁路、
港口、船公司,办理多套单据,协调不同运输标准,过程繁琐且效率低下。而“一
单制”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这一模式在山西落地生根,集装箱从铁路
平车到货轮甲板的转换,不再需要重复开箱验货、更换单证,全程耗时压缩 30%,
物流成本下降 15%。这种“一次委托、一次付费、一单到底”的变革,用制度创
新缝合了运输链条的断点,实现了从“物理衔接”到“化学融合”的转变。
“一单制”将全程运输风险打包给联运经营人,促使铁路、港口、航运企业
从竞争走向共生。京唐港开辟“铁路直装区”,船舶靠泊时间精确对接列车时刻
表;南通港启用智能调度系统,提前锁定集装箱泊位。各环节主体结成利益共同
体,物流服务从“分段跑”升级为“接力赛”,这是铁路现代供应链协同进化的
生动体现。
在山西首趟“一单制”列车的背后,“中鼎物流云”平台实时追踪集装箱位
置,智能算法动态优化转运路径;电子锁封、区块链存证技术让货物“触网即透
明”,货主在手机上就能查看集装箱温湿度、震动数据。这些技术创新,让传统
物流的“黑箱操作”变为“阳光下的流水线”。同时,数据要素的激活也为物流
行业带来了质的飞跃。当物流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
山西焦煤集团通过智能配载系统,单箱装载率提高 22%,相当于每列车多运 500
吨货物。
多式联运“一单制”是物流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更是构建全国统一
大市场的关键落子。当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改革中消融,当生产要素在创新中畅通
流动,中国经济的韧性便在这“物的流动”与“链的协同”中悄然生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