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拉山口口岸的汽笛声愈发密集,一条横跨欧亚的钢
铁动脉正迸发出强劲脉动。今年前 2 个月,中欧班列西通道
累计通行 2619 列,同比增长 8.1%;进出口过货量达 487.1
万吨,增幅高达 15.4%。这组跃动的数字,不仅勾勒出全球
最长货运铁路的运输图景,更解码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
"钢轨密码"。从重庆至杜伊斯堡的电子产品专列,到成都发
往罗兹的跨境电商包裹,每列班列都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市
场的毛细血管,让"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变为现实。
钢铁巨轮转动下,产业升级的齿轮已然咬合。西通道线
路如重庆—杜伊斯堡、郑州—汉堡等,不仅运输着笔记本电
脑、汽车配件等高附加值产品,更带动着沿线产业带的重构。
义乌小商品城通过"义新欧"班列将圣诞用品、日用百货输往
欧洲,带动本地仓储物流产业增长超 30%;西安国际港务区
依托班列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吸引三星、华为等龙头企
业入驻。这种"通道+产业"的双向赋能,正在重塑内陆城市的
开放基因。
中欧班列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外交新名片。哈萨克斯
坦通过班列将小麦、钾肥运往中国,德国杜伊斯堡港因班列
业务新增 5000 余个就业岗位,这种双向利益捆绑让"一带一
路"朋友圈持续扩容。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开行"生命通道",
为欧洲输送防疫物资;后疫情时代,又成为中欧绿色数字伙
伴关系的实践载体。正如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所言:"中欧
班列是连接东西方的新丝绸之路,是 21 世纪的和平列车。"
班列西进带来的不仅是贸易增量,更是区域发展的新棋
局。新疆阿拉山口口岸过货量突破 2000 万吨,带动当地外
贸依存度提升至 45%;重庆依托班列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中欧班列开行量占全国比例超 30%。这种"枢纽经济"的崛起,
正在破解中西部发展"洼地效应"。郑州通过班列与青岛港、
宁波港形成"海铁联运"模式,让中原腹地货物 48 小时直达欧
洲,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愈发坚实。
当钢轨向西延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集装箱的位移,更
是发展范式的革新。中欧班列用运输增量撬动开放质量,以
产业联动重塑经济版图,让内陆枢纽变身开放前沿。在这条
新丝绸之路上,中国正以"钢轨外交"书写着新时代对外开放
的壮美诗篇。(吴再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