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铁路推出的"坐火车去浙江顺便找个工作"活动引发热
议。网友们对此反响热烈,纷纷询问这一创新活动是否会持续进行,
期待能在自己的旅途中也能邂逅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个看似偶然的创
意,实则蕴含着公共服务创新的深意。在就业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
铁路部门打破常规思维,将交通服务与就业服务巧妙结合,不仅展现
了国企的责任担当,更让我们看到了公共服务创新的无限可能。
打破常规,铁路服务的"破圈"之举。传统铁路的角色被限定于“位
移服务”,但 K210 次列车以“就业专列”之名,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
餐车变展台,车票成“通行证”,9 家企业现场吆喝、6000 余岗位线上
触达,铁路网瞬间升级为流动的人才市常这种高效、直接的招聘方
式,让求职者和企业都受益匪浅。数据显示,四年来 479 人表达意
向,74 人当场签订用工协议,数千人通过后续联系就业,印证了“铁
轨+就业”模式的可行性。
精准对接,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招工难”与“就业难”
的症结在于信息断层与信任缺失。列车招聘会以“点对点”专列破解
困局:一方面,浙江制造业强省定位与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形成天然互
补,企业需求精准锁定数控、装配等技术岗位;另一方面,务工者通
过车厢内面对面交流、扫码获取 300 余家企业信息,消除“盲投简历”
的焦虑。如江西毕业生梅帆,因叔叔偶遇招聘会推荐入职,三年后晋
升为数控班班长。这种“眼见为实”的信任构建,让就业匹配效率倍增。
创新启示,公共服务的"破壁"思维。创新的背后是数字技术的强
力支撑,实现岗位实时匹配;线上直播招聘、电子合同签约、到岗后
社保接入,构建“指尖上的就业生态”。德清县推出二维码,让旅客扫
码即可浏览 6000 余岗位,信息更新与后续服务无缝衔接。这种“线下
体验+线上延伸”的模式,既保留了人际交互的温度,又借助技术突破
时空限制,让公共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抵达”。
一趟 K210 次列车,承载的不仅是求职者的期待,更是公共服务
创新的生动实践。当铁路从“交通工具”转型为“机遇桥梁”,当招聘会
从固定场馆延伸至流动车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就业效率的提升,更
是社会治理思维的跃迁。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抓手
的创新,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范式。期待
更多“铁轨上的创新”在全国蔓延,让每一节车厢都成为托举梦想的“希
望驿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