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工地上,智能摊铺机正
以毫米级精度摊铺沥青;在川藏铁路的隧道深处,BIM
系统实时监测着围岩变化;在雄安新区的建设现场,
装配式建筑以小时为单位推进施工进度。这些场景印
证着一个深刻道理:工程管理已进入以精准施策为基、
以精细管理为要、以对标一流为鹄的新时代。作为工
程项目领导干部,必须深刻把握这三重境界的内在逻
辑,方能在建设质量强国的征程中勇立潮头。
一、精准施策:破除经验主义的迷雾
某地铁项目因地质勘探数据偏差导致盾构机卡
壳,工期延误三个月,直接经济损失逾亿元。这一案
例暴露出传统经验主义决策的致命缺陷。精准施策要
求管理者建立"数据先行"的决策机制,运用物联网、
大数据技术构建工程数字孪生系统。港珠澳大桥岛隧
工程通过建立海底地形三维模型,将沉管安装误差控
制在 3 厘米以内,创造了世界隧道工程奇迹。这种基
于数据的精准决策,本质上是将工程管理从"摸着石头
过河"转向"拿着地图导航"。
在疫情防控期间,火神山医院建设采用"清单式管
理",将 28 天工期分解为 28 个关键节点,每天召开进
度复盘会,实现了施工进度的精准调控。这种"日事日
毕"的管理模式,正是精准施策在应急工程中的成功实
践。管理者要建立"问题台账-解决方案-责任清单-验收
标准"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每项决策都能精准落地。
二、精细管理:淬炼工匠精神的内核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采用"放射状五指廊"设
计,82 个登机口分布在不同指廊。为确保旅客步行距
离不超过 600 米,设计团队进行了 127 次人流模拟测
试。这种"毫米级"的设计精度,正是精细化管理的生
动体现。工程项目管理者要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
念,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工序、每个环节。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中,施工团队研发了"智能顶升
平台",实现了 580 米高空作业的毫米级定位。这种自
主创新的背后,是对施工工艺的极致追求。精细化管
理不是简单的流程细化,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管理
升级。管理者要建立"技术攻关-工艺改进-标准提升"
的创新链,推动传统施工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在深圳大疆天空之城项目中,BIM 系统与施工进
度实现了毫秒级同步。这种"虚实融合"的管理模式,
将精细化管理提升到新高度。管理者要构建"数字孪生
+AI 算法"的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工程全要素的动态监
控和优化。
三、对标一流:攀登质量强国的高峰
某央企承建的海外高铁项目,因轨道平顺度不达
标被业主索赔。这一教训警示我们:质量标准没有国
际一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对标一流不是简单复制
先进经验,而是要建立"标准-执行-改进"的 PDCA 循环。
中国交建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中,创新采用"中国标
准+非洲特色"的技术方案,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适
应了当地环境。
日本大成建设在施工管理中推行"零缺陷"理念,
通过建立全员质量责任制,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
态。这种质量管理哲学启示我们:对标一流要从"结果
管控"转向"过程管控"。管理者要建立"质量风险分级
管控"机制,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督+影像留存"的
双重管控。
在卡塔尔世界杯卢塞尔体育场建设中,中国铁建
团队攻克了多项世界难题,创造了"金色之碗"的建筑
奇迹。这种"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正是对标一流的
核心要义。管理者要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质
量追求,建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标准输出"的质量
提升体系。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工
程管理的三重境界既是时代命题,更是使命担当。当
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在伶仃洋底精准对接,当嫦娥
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实现毫米级软着陆,我们看到
的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突破,更是管理理念的飞跃。新
时代的工程管理者,要以精准施策破解发展难题,以
精细管理锻造品质工程,以对标一流铸就中国建造的
新辉煌,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书写
更加壮丽的篇章。
(林赤喜 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 15 号线总承包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