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夫子之道:教学生,顺便拯救世界

2019-02-16 12:44:4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张艳清

德治与礼治——亘古不变的社会信条

夫子主张“为政以德”,何为德政?就是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反对严刑峻法,同时,又主张以礼治国,恢复周礼,重建伦理纲常,维持社会秩序。礼存而道生,道生而天下定。

何为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君臣;父子;夫妻;兄弟,要做到长幼有序,尊卑有礼。三纲五常不可僭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倡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贤臣明;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正因为有了这些礼治与德治,才有效制止了君臣不和,父子反目,夫妻成仇,手足相残的局面。

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建立和维护是重中之重,这套社会信条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灵魂支柱。

学而优则仕——志当存高远的人生观

孔子教导学生:“学而优则仕”,鼓励学生从政。在孔子的眼中,社会上的人分成四类:士农工商,商居四民之末,是最低贱的职业,重农抑商乃国策之根基。相反,士是最高等级的职业,读书做官才是知识分子的归宿,跻身上流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成为读书人的至高名言。

孔子在教导学生时,不提倡学生务农,事工,经商,但同时也不反对。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天赋,才能,秉性和潜力是不同的,他主张开明式的引导学生,从不强求。

他认为志当存高远,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在政治上实现抱负,利用自身的政治智慧造福庶民,何乐而不为?

一个人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巨变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脚下的路,心中有理想,眼中有格局。

时刻提升自我——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主张一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要有主见和立场,做事果决而不欠妥,明辨是非而不歪曲事实,自己内心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何为仁?何为义?何为礼?何为智?何为信?

孔子本身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典范,据传,他曾经师从老子学习抚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剩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如同丧家之犬,但却仍然坚持传播仁政。他的学生颜回敏而好学,安贫乐道;子贡和冉有相互切磋学问;子路练习弹琴;公西华尝试驾车......

他们都很好地继承了老师的修身之法,“三人行,必有我师”,时刻和比你优秀的人交流、沟通;时刻向比你卓越的人请教、学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的人必然拥有相似的品德和气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夫子告诉我们每个年龄段都有应该做的事,得与失,喜与悲,生与死,皆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的命运自己掌舵。

时刻提升自己,才能在风起云涌的竞争中不被淘汰,有为才有位!

因材施教——理性人才的培养方式

孔子在教育上首创有三: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设坛授徒;打破教育上贫富贵贱的等级,提倡“有教无类”,倡导每个人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主张尊师重道。其培养人才的核心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夫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颜回敏而好学;曾子内省慎独;冉有精通理财;子贡长于经商;曾皙洒脱高雅;子路率直忠勇;公西华巧舌雄辩,善于外交......

因材施教,影响深远,从哲学意义上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从社会生活角度,我们要大力倡导理性培养人才,更加注重子女后代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不求望子成龙,只求望子成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能够临危不惧,处事不乱,胸有成竹,独当一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