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铁路一次又一次的调图提速,很多的铁路干线运行速度不断提高,更多更快的新型列车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很多的绿皮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在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仍然有些绿皮车仍然活跃在千里铁道线上,仍然在方便着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
今天从“中国铁路”的微信公众号上就读到了这么一篇文章,文章叙述了在成昆铁路沿线大凉山腹地、几乎不通公路的彝族村落附近,运行了近半个世纪的5619/20、5633/34两对“慢火车”方便当地百姓出行的故事。从故事当中可以了解到这两对“慢火车”运行在连接乐山、雅安、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的600公里铁路线上,设有50多个车站。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虽然不缺氧,但是高山林立,严重限制了当地百姓的出行。铁路就承担起了当地百姓的出行任务,从1995年开始,再也没有上涨过票价。虽然其他行业的票价一涨再涨,但是这种“慢火车”没有调整过运行的车底,票价也一直保持着恒定。全程票价25.5元,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不够有些人的一顿饭钱。
尽管火车的票价没有涨,但是站车的服务措施却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在普雄站,新建了旅客地道和风雨棚,在红峰等27个乘降所,配置了小区广播;在甘洛等13个客运办理站,新增了40台自动售取票机,沿线设立了300个火车代售点。所有这些,都极大的方便了当地百姓的出行。
甚至在列车车厢内部,也打破了惯有的“规矩”,一改铁路在其他地方的死板面孔——每节车厢两端的三排座椅和两个茶几被拆除,腾出地方供沿线旅客放置农作物;还专门设置了一节行李车厢,供老乡们放置鸡、鸭、鹅、猪等家畜,在行李车的地板上还多了6根拉杆方便栓固牲畜。所有这些周到的措施并不会为铁路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样的路程坐火车不到10元的票价,坐汽车则要二百多元的花费。铁路这些“得不偿失”的工作措施,方便了当地百姓的出行,违背了经济规律,但是却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铁路的“慢火车”,使更多的民众便利的走出了大山,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促使当地百姓能够尽快的致富、改善自己的生活。如果铁路只是一味地计算经济效益,生硬的将这些“慢火车”停开,而把当地的交通出行问题交给当地的政府部门去解决,相信将会伴随着重大的投入和同样不平衡的产出,同时也可能就是遥遥无期的等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