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由郑州开往深圳的高铁上发生盗窃案,闫先生包里的2万多现金被盗,他立刻向乘警报了案。根据以往的办案经验,警方调取了购票记录,并排查了车站的监控录像,发现一名董姓男子十分可疑。案发一个多月之后,根据购票信息,警方掌握到董某不久会再次出现在高铁上。侦查员在董某上车的地点提前布控,成功将董某抓获。(央视网3月17日)

因为高铁拥有高效便捷的优势,如今人们出行首选高铁已成常态化,然而,频繁的高铁之旅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利用他人身份证购票上车,然后进行公开行窃,再中途下车,作案手法不可谓不高,也给办案民警增加了额外的难度。乘坐高铁尽管被盗系数相对较低,但也不是绝对化,斩断“顺手牵包”黑手,还需警民结合。

类似闫先生现金被盗一案,发生在高铁上财务失窃案例不是第一起,民警也再三提醒旅客旅途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但是频繁发生的高铁盗窃案根源在哪?笔者认为三个因素导致“第三只手”频频上演高铁盗窃案。

首先,在犯罪分子看来,能乘坐高铁的应该多数是商务人士,随身携带大量现金,并且疏于自我防范,上车后习惯性的把包放在行李架上,几乎没有什么戒备心理,相信这个规律也是行窃者经过多次的现场观察才得出的结论。

《今日说法》曾报道过高铁上的行窃案,通过视频发现,犯罪分子很从容的拿走别人的包,大庭广众之下打开包,拿走贵重物品后再把包放回原处,然后再游荡到其他车厢继续上述行为。整个过程没有悬念,更没有一名旅客起疑心,松懈心里纵容着惯犯频繁上演盗窃剧。

再者,高铁上的乘坐空间相对宽松,也让众多旅客有一种本能的安全感,不会想到犯罪分子能胆大到公开行窃,还有,高铁上几乎没有严重超员现象,管理也相对轻松,所以配置的乘务人员也相对较少,这一点还是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最重要一个因素,犯罪分子因为盗用他人有效证件购票上车,作案后又迅速逃离,自我感觉手法天衣无缝,侥幸心理驱使着频繁登上高铁实施行窃,但是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科技装点的高铁随时记录下犯罪分子的作案全过程,只能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社会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蝇营狗苟之类依然还是和谐社会无法清除的污点,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出行,都应该具备自我防范意识,对于民众来说,多一分防范就能让不法分子少一份可乘之机。

笔者在呼吁民众惊醒的同时,也建议公安部门多印制一些自我防范的小常识手册放置在列车上,让旅客在旅途中多学一些防范技巧,并且通过列车广播不定期的提醒旅客,保管好自己的私人物品,谨防被盗,同时加强巡查频率,防范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