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新闻报道工作需要“接地气”

2017-03-16 09:47:3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李航天

一棵树,只有深深扎根土地,时刻得到阳光普照,更多地汲取水分和养分,才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中外无数新闻实践证明,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后世、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无不是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见解,写出的不朽之作。

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新闻工作者所收获的,绝非是简单易行的“换位体验”,重点在于培养和锤炼新闻工作者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意识、态度和作风。那就是要时刻牢记:基层是新闻报道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新闻报道要“接地气”。

新闻报道,要接“地气”。网络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当然要充分利用网上海量信息的优势,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论网上信息多么丰富,都代替不了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只有到了基层,才能感受到天空的辽阔和大地的厚重,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才能在感情上与民众贴得更近。只有接“地气”,才会冒“热气”,写出有灵气、有生气、有才气,掺杂着泪珠和露珠、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新闻作品。应当进一步发扬“靠双脚跑新闻”的精神,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生动的实践中体察伟大时代的变迁,在坚实的土地上接通新闻事业的“地气”。

新闻报道,要散发“泥土气”。新闻工作者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才能闻到泥土的芳香,才会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现实的生活生动地刻画出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真切地表达出来,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贴近基层实际的新闻报道,是真实可信的作品;充满“泥土气”的语言文字,会有家书般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泥土气”是要身临其境才能捕捉到的。为此,新闻工作者要迈开双腿,走进群众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真切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情体会他们的安危冷暖,用带着自己情感体温的作品感染受众。

打造精品,必须依托基层这个“富矿”。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仅有宏大叙事、浅层描述,并不能全方位满足他们的需求,还要有真实的事例、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语言。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扎根广阔的大地,扎根现实的基层,扎根实际的一线,扎根真实的社会生活,才能拿到第一手新鲜、独到的素材,才会挖掘出新闻价值,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基层的好作品。基层有新闻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宝藏,是精品迭出的不竭源泉,在这座“富矿”里开掘得越深,越有可能挖出五彩斑斓的宝石。

有人说过,“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看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不能只架天线,更要接好地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才能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捕捉到新闻热点,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掌握和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培育清新朴实的文风;才能找准取向定位,在服务人民中更好地实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李航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