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全国学雷锋日,也是周末。当忙碌了一周的我打电话约朋友一起外出时,听到她满腹牢骚:不能去,单位组织学雷锋活动。听出了她的不乐意,但从内心还是真的同情她,本来是个春暖花开的周末,外出按照自己的方式放松心情多好,偏偏被“学雷锋”占用了,不但没有起到真正的传承雷锋精神的作用,反倒让人内心不舒服。雷锋精神需要学习,更需要的是传承。
雷锋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一种价值取向,如果赋予 “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均不为过,尽管雷锋所处的年代和当今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千差万别,但是他那种积极向上、与人为善的做人准则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中国把3月5日作为学雷锋日,并不只是单单为了开展一种活动,而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上有寄托,在行为上有约束,在道德上有规范。仔细翻阅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有关道德方面的事件,让人不寒而栗,比如小悦悦事件,如果真要和“学雷锋”挂靠,那么多的行人从孩子身边走过,能看到孩子当时急需帮助,但是“雷锋精神”在那一刻真的成了3月的风,随着时间和季节变换被刮无踪了,小悦悦就那样在人情的冷漠中去了天堂。那一段时间,网络和媒体到处在人肉小悦悦事件中的行人,谩骂声四起,论伦理道德者更是谈古论今,头头是道,言辞铿锵有力。但是仔细想想,只是那几个行人的行为铸就了小悦悦的不幸离去吗?有人说,如果当时雷锋在,也许小悦悦就会被救下来。雷锋离开已经半个世纪有余,中国的“学雷锋”活动也开展了半个多世纪了,效果到底如何?生命至高无上,但是在检验国人学习雷锋精神真正效果的时刻,却让人大跌眼镜,不仅仅是那几个行人,而是当今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理念。面对层出不穷的类似“小悦悦”事件,毫不夸张的论断,在一些人和一些群体中,“学雷锋”真的只是一阵风,三月来,四月去,除了象征性的参与活动,在一些人的内心深处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记。文章开头那位被“学雷锋”的朋友也就是遭遇了这样的活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位朋友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她不仅工作出色,而且乐于助人,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资助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当她被“学雷锋”时却表现出了明显的抵触,不是她不愿意学,而是不喜欢这种方式。
经常坐的那趟公交车的起点是市内一所一流的中学,可以说整个市辖区内的尖子生都在这所学校学习。但是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时间乘坐公交车时,经常会看到学生用书包、书本占座位的现象,当年长的乘客想拿起他们放在座位上的书包和书本坐下时,会被学生提醒这个座位已经有人了,美其名曰是给同学占的座位,其实就是一种教育失败的表现,公交车是公共交通,且公交车不断提醒“尊老爱幼、礼貌让座”,但是这些孩子仿佛听不懂,仍然我行我素,当有大人和他们理论时,他们竟是一副满腹经纶的模样,理由听起来论证论据确凿,但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意义比起来,又是那么的弱不禁风和经不起推敲。学习只是提高孩子们理论水平的一种途径,学教给孩子的首先应该是如何正确做人!相信这些孩子每年也参加“学雷锋”活动,但是,到底学到了些什么,该问问学校、问问家长,更应该问问那些日渐长大和懂事的孩子。
在中国,雷锋精神其实自古到今都是存在的,比如古时候的司马光、孔融,又比如战争年代的董存瑞、邱少云和现代的雷锋、孔繁森等,他们都是普通人,干得也都是普通的事,但是平凡中见不凡,总结起来就是:无私、大气,积极向上、与人为善,因此才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的认可。
3月5日那天,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孩子因为补课不能参加,给老师请假时,孩子这样说:老师,我今天不能去参加学雷锋活动,并不是我不学雷锋,关键在今后如何做。我很赞成孩子的这句话,学雷锋不在怎么学,而在怎么做!(杨晓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