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肃陇西到天水之间有146公里,一趟“小慢车”如钟摆般,把旅客从这头运至那头,再从那头送达这头。运行63年来,身边的列车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小慢车”仍不紧不慢地走着。(2月19日网易新闻)

63岁“高龄”的“小慢车”,是那样的步履蹒跚,在现代文明的天空下, 日益行走于“非主流”的边缘。当生活的节奏跟随着工业化的步伐日益加速,有着“陆地飞行器”之称的高铁,带着明星般的朝气,在神州大地纵横驰骋,愈来愈受公众的热捧。在快如闪电的高铁面前,一度辉煌的“小慢车”显得老态龙钟,甚至与现代文明有些格格不入。

然而,就是如此“高龄”的“小慢车”,经过升级改选后,却依然展现出不同寻常的另一面——车厢内有丝路、戏曲、伏羲等不同文化主题,逢年过节还有快板、二胡等特色表演,而按“动姐”标准招聘的、穿着红色呢子大衣、淡妆上岗的“90后”乘务员,更成为这趟列车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该趟“城乡文化列车”有了别样的生机?

首先,“小慢车”不只算了收益账,还算了方便群众的社会账。这趟车从陇西至天水全程146公里,车程2小时58分,票价9.5元。尽管低廉的票价可能造成“亏本”,可对于所途经的3县1区都是贫困县的现状来说,却是对“精准扶贫”的最好诠释。低票价带来出行的低成本,不仅给当地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还对活跃当地经济、人员交流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次,“小慢车”不只是接了地气,还添了新的时代元素。丝路、戏曲、伏羲等文化主题,快板、二胡等特色表演,都是对当地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将当地的文化元素溶入列车的服务中,让人在旅途中切身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而以“动姐”标准精心打造的乘务员,则是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散发着古韵的列车上平添了一些现代的气息。正因为如此,一些人搭乘该趟列车的目的,便不止是简单的出行,更多的是从快节奏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在慢如钟摆的行程中寻求别样的感受和体验。“小慢车”的升级,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改变世界的动力,是时代进步的灵魂。“小慢车”的升级,同样也是铁路部门敢于创新的结果。善于在需求侧发掘亮点,敢于在供给侧及时跟进,自会有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