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过年那些事儿

2017-02-10 13:21:2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刘国华

过年,在中国是一个很隆重的词语,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在一线打拼,无论地处何方,也不管当下过得是否如意,工作的事有多忙碌,每到年末,大家的第一反应绝对是——回家过年。

过年,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习俗。在这个时间段里,天南海北在外打拼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回家,只是为了与家人、亲友团聚。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现在亲朋好友能聚在一起时间算起来真的就只剩春节了。故为保持彼此之间感情的维系,回家过年也基本是唯一的方式了。

过年有很多的约定成俗的习惯,诸如像贴对联、放鞭炮、贴门神、门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如挂笺、挂千、挂签、挂钱、吊钱、喜钱、红钱、吊笺、喜笺、红笺、门吊。

过年时限有两种算法,狭义的就是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广义就从农历腊月廿三就可以算起,截止还是在正月十五。在漫长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过年也是很有讲究的,形成了诸多的传统习俗。

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祭灶、扫舍、贴春联、门神、年画、、贴“福”字、除夕年夜饭(团年饭)、祭祖、守岁、新年放爆竹、拜年、 赶“五穷”、送灯笼、元宵节等等。

祭灶

农历腊月廿三,也就是过小年的日子。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要准备祭品,瓜果、灶干粮等都要摆在台前,有的地方也有供面和饺子,劝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

扫舍

扫舍也叫扫尘,主要就是一年过去,房屋里必然会有死角存在,此时离过年也就几天的光景。为了迎接亲朋好友的到来,给大家留个好印象,扫舍也就成了必备的功课。这个时候的清扫必须不留死角,犄角旮旯都要彻底打扫,一扫而空。为的是除旧迎新,祛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清扫,擦洗门窗玻璃,做到窗明几净。只要在家,都会参与扫舍,因为工作量很大。以前由于是木窗的缘故,还必须要贴窗花,现在随着木窗被新式门窗所取代,窗花也就不再需要了。

贴春联

春联俗称对联。贴对联在年三十进行。以前的春联都是由村里面德高望重而且字写得好的才可以写,现在由于制造工艺的进步,春联也可以批量生产,但现在人们更为看重的还是原来的“旧”春联,这代表这个家族有文化,在当地很有声望。说是贴对联,只是泛指,其实要贴的东西可多了。初对联外,还有门神、年画、“福”字、门笺。门神贴于门上,镇宅避邪、保护平安。年画贴于墙上,年画作为民间的新年祝福,充满了喜庆。“福”字哪里都可以,但是注意若旧年中家中有不幸、亡故、灾难连连之事,希望转运者、讨口彩、厕所等污秽之所等状况“福”字必须倒贴。门笺贴于门框上面,可随风飘扬,最能增加节日气氛,与对联横批参差排列,看上去极具层次感。

祭祖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宗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有宗祠的地方都会在祠堂里进行祭祖。一般人丁比较兴旺的大家族都会聚在一起祭拜祖先,由族长、家长主祭,烧三炷香,集体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但不少家族由于“文革”期间大多数宗祠被捣毁或作他用,所以现在就只能演变为去家中已逝长者的坟前祭拜,俗称“上坟”。“上坟”对身份也有要求,仅限于男性,但若家中无男丁,也可替代。

守岁

除夕夜,在没有电视的年代里,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坚持不睡迎接新年到来。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期间家人高谈阔论,讲什么都可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是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自打1982年开始有了春晚以后,每家每户过年都是必看春晚。大家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等到凌晨24点整迈入新年的那一刻,家家户户都会点鞭炮辞旧迎新。正如那句“爆竹声声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等到这些都做完之后才被允许入睡。

拜年

拜年,大年初一早上必须早起,在祭拜过土地、灶王等神袛之后燃放炮仗,吃过早餐之后,家有长者的必须守在家里陪伴长者,现在能陪在老人身边时间已然不多。家中没有老人在的话就集体出游,到附近的寺庙、城隍等处进香,以求来年的好运,本家之间也要拜年。拜年的时候长辈要给小孩发压岁钱。这么一个流程走下来,一天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

初一过了之后,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对于走亲戚的次序而言,外甥要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随后才是其他。

赶“五穷”

农历正月初五,许多地方时兴“赶五穷”的风俗。“五穷”也叫“五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语出自韩愈的《送穷文》“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故送走之。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燃起篝火,而村中的一些青壮纷纷拿起大鼓、锁啦、小锣等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里里外外转到,将“五穷”赶走。每转到一家,这家都会拿出酒水来犒劳这些帮他们赶走“五穷”的人。小孩们也会跟在后面,借此机会可得到许多糖果。这都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送灯笼

初五之前,都是晚辈到长辈家中拜年。初五以后,就是长辈给晚辈送灯笼。这些都是给小朋友用的。小时候可喜欢挑灯笼了,但家里不会直接买,所以小时候每当有亲戚来的时候我都会看看有没有灯笼,有的话就兴高采烈,没有的话就垂头丧气。那时候过年小孩没别的游戏方式,从初五晚上开始,吃过晚饭之后,小伙伴们互相叫齐。排成一列走街串巷。什么时候玩累了,什么时候才会各自回家。因为灯笼是纸糊的,所以蜡烛没立“正”的话就容易点着灯笼,小时候还曾经因为烧着的灯笼哭过好几次。

元宵节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也会大量的燃放烟花,为节日助兴。一般而言,吃元宵,猜灯谜是都会有的活动,但一些地方也会衍生出像舞狮、踩高跷、“社火”等多种形式为元宵佳节增光添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